富有節奏感和哲理性的文字
作者:泰戈爾
國別:印度
入選理由
泰戈爾散文質樸清新的風格,其實是建立在完美的抒情技巧、和諧的內在節奏和豐富深刻的哲理之上。
背景搜索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文學巨匠,詩人,散文家,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出生在印度一個開明地主家庭,青年時赴英倫學法律。他八歲開始寫詩,二十一歲出版第一部詩集《暮歌》,二十五歲已蜚聲國內文壇。19世紀90年代,他到鄉下替父親管理田產,也迎來了創作的多產期,書信體散文《孟加拉掠影》就誕生在此時。1913年,宗教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為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使他成為首位獲獎的東方作家,在東方文學界引起強烈反響。1919年,泰戈爾為抗議英國製造阿姆利則慘案而決然辭去英國爵士封位。之後,他曾於1924年、1930年訪問中國和蘇聯,他的創作風格對冰心、徐誌摩等中國作家影響很大精神參與了積極的反帝國主義、反法西斯活動。
泰戈爾以驚人的創作激情和多方麵的藝術探索為後人留下了數量眾多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及繪畫。詩歌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等。散文名著有《孟加拉掠影》《在中國的談話》等。
作品快讀
《孟加拉掠影》是泰戈爾隱居孟加拉鄉間時寫的書信,被有心的侄女收集起來作為他五十歲生日的獻禮,遂開創了孟加拉語書信體散文的先例。正如作者在文集序言中所說:“隻有在思想情感過剩從而鬱積起來之時,書簡才可能成為一種任憑筆墨恣肆的文學形式。”那一段自南無拘的孟加拉鄉野生活,讓太戈爾的思想情感任意馳騁,任憑筆墨恣肆成了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孟加拉掠影》。
對孟加拉自然風光的詩意抒寫是文集的主要內容。恒河風光旖旎的水鄉、孟加拉廣闊無限的原野溫柔地擁抱了泰戈爾,讓他深深迷醉其間,並體驗到一種物我交融的神秘境界:“我自己的意識,似乎流過每一片草葉,每一條吮吸著的根,和樹液一道穿過樹於向上升,在翻著波浪的稻田裏,在沙沙作響的棕櫚樹上,歡樂地顫栗著進發出來。”(第三十七篇)泰戈爾感到:“我非得表達出我與大地的血緣關係和我對她的親屬的愛不可。”於是,他飽蘸著自己生命的靈汁來描繪大自然變幻美妙的瞬間,捕捉大自然一顰一笑的神韻。在泰戈爾極富詩情的描摹中,大海與小河(第一篇、第七篇),河岸邊的稻田與樹林(第十八篇),羈旅中的圓月與風暴(第十一篇、第十二篇)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孟加拉風光寫意畫卷,帶著芒果樹的清香和恒河的水沫在我們麵前活靈活現。
鄉野生活不僅使泰戈爾親近大自然,更使泰戈爾博大人道的心靈貼近了民眾。在文集中,他懷著濃厚的興趣細致生動地描寫了孟加拉農村的風俗人情:從吉卜賽人的流浪生活(第八篇)到鄉村頑童的遊戲(第十三篇),從河埠頭送別新娘的場麵(第十六篇)到恒河裏女子戲水的風情(第二十l一篇)。對民間生活真誠而熱切的體察使泰戈爾更加關注人民的苦難,字裏行間蘊涵著對民眾深摯的悲憫與關愛。他為在洪水和暴雨中搶收的農民(第五十篇)而悲哀,也為在英國統治下噩夢一般生活的加爾各答人民(第十四篇)而憂鬱。對人世間苦難的思索使泰戈爾的作品升華出一種嶄新的生命哲學——“泛愛”,並“在印度遼闊的平靜的,奉為神聖的森林中達到完美的境界”(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這種“泛愛”的人道精神使泰戈爾的作品有了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片段精讀
孟加拉掠影
一隻隻船停靠在碼頭上,浪跡天涯的人們,在闊別一年之後.從遙遠的工作地回到故鄉來,過難近母大祭節。他們的箱籠包裹裝滿了禮物。我看見一個人,在他的船靠近岸邊時,換上一條剛剛折疊過的滿是皺褶的細洋布腰帶,在棉布衣眼上套了一件中國絲罩衣,小心翼翼地整理那已經利落妥貼地圍在脖子上的圍巾,然後步下船來,朝村裏走去,手裏高擎著一把雨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