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邊的修善寺路和南邊的下田路,在天城嶺上會合。山之北稱為伊豆的入口.屬田方郡:山之南叫做裏伊豆,屬賀茂郡,北與南不僅植物種類和花期不同.南邊的天空和海的顏色充溢著南國的風味。東西約四十四公裏,占半島的三分之一的天城火山山脈,與半島三麵環海的黑潮一起,給伊豆著上無邊無際的顏色。如果把山茶花稱為海岸線之花,那麼石楠花就是天城之花。山穀之深,原始森林之嚴峻。使你不會認為這是個小小的半島。它不僅是作為獵鹿山而聞名遐邇,而且越過這個天城會體味到伊豆的旅情。
人們俏皮地把開往熱海的火車稱做情侶車。男女殉情是熱海著名的產物。熱海在伊豆就是如此出名,它也是一個關東溫泉中具有近代式的都市。如果可以把修善寺稱做曆史的溫泉,那麼熱海就是地理的溫泉。修善寺附近充滿一派寂寥.熱海附近則顯露出華麗的明朗。從伊豆山走向伊東的海岸線,會令人聯想到南歐,這是伊豆開朗的容顏。即使同樣是南國式的,裏伊豆的海岸線,卻是多麼像一首樸素的牧歌啊!
(選自《我在美麗的日本》,葉謂渠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妙語擷萃
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延伸閱讀
鏈接一川端康成的死
川端康成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帶大,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質,不愛上學,但有時學習起來成績還不錯,曾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府立中學——茨木中學。
川端康成喜歡清靜,對佛教情有獨鍾,晚年的業餘愛好是書法,漢字寫得活靈活現,而內心卻異常矛盾。
對於獲獎後所帶來的榮譽和湧來的慕名者,心裏十分厭惡,這與幼年的心理封閉有關。他對夫人發脾氣“家裏並不是旅館,我也不是為客人活著的。”他對因自殺身亡的古賀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讚賞,“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鬱、矛盾中選擇了“最高的藝術”——自殺。
鏈接二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是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但192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特別是在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給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社會上蔓延著虛無和絕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貪圖瞬間快樂的風氣。在文學上,達達派、未來派、表現派、構成派等先鋒派文藝思潮相繼泛濫起來,而盛行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出現了衰退的趨向,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興起。這些都成為新感覺派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1924年,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等14名新作家創辦了同人雜誌《文藝時代》,開始新感覺文學運動,以對抗自然主義文學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
一般認為新感覺派屬於日本第一批現代派。新感覺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人們要以視覺、聽覺來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即以感性認識論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觀來把握事物的表現。因此,他們主張追求新的感覺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後再給現實做精美的加工。他們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非表麵的現實;他們強調主觀和直感的作用,認為文學的象征遠比現實重要。他們否定一切舊的傳統形式,主張進行所謂文體改革和技巧革新。
新感覺派於1925至1926年發展到高峰,後來由於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興起,片岡鐵兵、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青年作家紛紛轉向左翼文學,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傾向新心理主義,中河與一等則主張形式主義。《文藝時代》也於1927年4月停刊。新感覺派的活動遂告結束。
鏈接三選文賞析
所選的《伊豆序說》雖寫於《伊豆的舞女》完稿後八年,然而川端描寫伊豆的山川人情依然像當年一樣情真意切。文章開篇便指出:“伊豆是詩之國”,“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風景畫廊”。接下來,作者用日本畫一般清俊幽雅的筆調勾勒出伊豆的山形水色,含蓄凝練中蘊涵著對伊豆山水情意纏綿的渲染。作者由伊豆的火山地貌聯想到“男性的力量”,把汩汩溫泉象征為“女性乳汁的溫暖和豐富”,立意精巧把外界事物投射在心靈中的瞬間意象生發為有聲有色的藝術情境。正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所說:“他對那種纖細的美的熱戀之情和充滿表情的象征語言,顯示了自然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的結合。”在傾情描摹伊豆景觀時.川端沒有忘記關注熱海男女殉情之風俗。在美景中談論死亡似乎不太和諧,但這恰好反映出川端的創作個性。當萬物達到美妙至極的境界時,川端卻透過美麗感悟到它的永恒與短暫,這樣的感悟就使川端的作品彌漫著一種唯美而感傷的情調.在幽幽慨歎中觸動了我們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