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我在美麗的日本》(1 / 2)

體會優美中的傷感

作者:川端康成

國別:日本

入選理由

川端的作品帶著典型的日本文化特征,纖美而感傷,這是他的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

背景搜索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現代派文學先驅、小說家,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川端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陰影下度過的,父親、母親、祖母和姐姐相繼去世,十六歲時唯一的親人祖父也離他而去。孤兒的生活使川端飽嚐世態炎涼,也讓他過早地在《十六歲的日記》中思索生死的問題。他二十六歲那年.相戀四年的未婚妻撕毀婚約,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

這些經曆對川端的創作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他一生都無法擺脫死亡和虛無的糾纏。

1924年,川端和橫光利一創辦《文藝時代》,宣告新感覺派的誕生。川端大膽借鑒西方現代派手法進行藝術探索,成為新感覺派的幹將。

1935年,《雪國》的發表標誌著川端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個性。1968年.川端“由於他的高超的敘事藝術,以非凡的敏銳表達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靈魂”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二位獲獎的東方作家。1972年,川端飲煤氣自殺。

川端的文學創作集唯美派和現代派於一身,融個性與民族性為一體.對日本現代文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代表作有:小說《雪國》《千鶴》《古都》,散文集《我在美麗的日本》等。

作品快讀

川端的創作從反對傳統、倡導現代出發,最終又返回傳統,實現了兩者的完美融合。川端作品中那種“詩一般的纖細情韻”,很容易使人回憶起纖美精致的日本平安朝文學。不過,從川端作品的象征主義手法和自然主義描寫,又可窺見西方現代文學的印跡。這種既具個性又帶有強烈的日本氣質的創作風格,使很多評論家認為:“仔細閱讀他的作品,會發現西方作品中不曾有過的美學體驗。”

《我在美麗的日本》是川端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散文作品的彙集。川端在文集中抒發了自己對自然之美的迷戀,對藝術之美的感悟以及對死亡的觀照。

在文集裏,記遊性散文占很大的比重,從伊豆的溫泉到淺草的公園再到西國諸地,都留下了川端徘徊流連的足跡。川端與傳統日本文化對大自然的鍾情一脈相承,在記遊散文中,川端以其對自然景色精妙細膩的描寫表達自己對自然之美的體驗和迷戀。《伊豆的印象》《伊豆溫泉記》《伊豆序說》諸篇寫於川端創作《伊豆的舞女》前後,是川端記遊散文的精品。在文中,川端以日本畫一樣纖細簡約的文筆描寫伊豆的自然美景,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於精美的風景描繪中滲透了一個作家觀察社會的敏銳與力度。

藝術之美是川端探討的又一個主題。《我在美麗的日本》是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詞,川端漫無邊際而又幽雅流暢地談論了日本的藝術傳統,表現出他極豐富的藝術感受力和對日本文學的摯愛。散文《花未眠》從一個別致的角度探討藝術美。作者以自己夜半起床發現“花未眠”的經曆生發開去,感悟藝術創作的玄機,並指出“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極富啟發性。

此外,文集中有些文章反映川端對死亡的思索,如《臨終的眼》《菊花》等。川端站在佛教精神的終極境界來返觀存在於永恒和瞬息之間的美與生命,顯示出不同於西方的“東方式的虛空和虛無”。

川端康成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的答謝詞中說:“以‘雪、月、花’這類詞來表現四季轉換的美,在日本被視做包含有山川草木、宇宙萬物以及大自然與人的感情之美,乃是有曆史傳統的。‘川端完全繼承了日本古典詩人們對自然之美的親近與癡迷。當談及”月之歌人“禪宗大師明惠,川端對那種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極力推崇:“望月之人變成了月亮,他所望的月亮變成了他,他已浸入自然,與自然合而為一。”因此,川端用他那極端豐富的感受性去感應自然界的春風秋月、落花流水時,他筆端流出的那些優美靈動、簡約含蓄的文字便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美感和不露聲色的動人力量。

在川端的記遊散文中,要數寫伊豆的散文最富情韻,最精致感人。為了寫《伊豆的舞女》,他曾數次去伊豆感受生活,在來來往往中對伊豆的一草一木已是熟稔得猶如故土,寫起來便如數家珍,也格外動情。

片段精讀

伊豆序說

世人說:伊豆是詩之國。

一個曆史學家說:伊豆是日本曆史的縮影。

我在這裏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國的模型。

也可以說,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風景畫廊。

整個伊豆半島是一個大公園,是一個大遊覽勝地。也就是說,伊豆半島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有變幻無窮的美。

現在.伊豆有從下田、修善寺和熱海三處入口。不論從哪一處進入伊豆,伊豆會首先以它的應該說是乳汁和肌膚的溫泉來迎接來客的。毫無疑問,伊豆這三處都會讓來客產生不同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