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淚與笑》(1 / 2)

淨化你的心靈

作者:紀伯倫

國別:黎巴嫩

入選理由

席慕容評價紀伯倫的創作是“最偉大的心靈以最單純的麵目出現”,這樣的佳作能夠使人在生動簡潔的語言中體會人生的美妙。

背景搜索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家。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的開拓者,阿拉伯現代小說和散文奠基人。紀伯倫一生命運多舛。幼年時.家裏因父親吃官司而陷入赤貧。十二歲的紀伯倫跟隨母親到美國波士頓貧民區居住,十五歲時重回黎巴嫩求學。在一年中,他的小妹妹、哥哥和母親相繼去世,給他留下了大筆治病的債務。1908年.紀伯倫因發表《叛逆的靈魂》觸怒當局而遭驅逐,再次前往美國。後來,紀伯倫得到摯友瑪麗?哈斯凱爾的資助去歐洲學習繪畫與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讚賞,稱其為“20世紀的威廉?布萊克”。1920年紀伯倫與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組成阿拉伯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旅美派”,並成為其領袖人物。1931年,飽受顛沛流離和疾病折磨的紀伯倫病逝於紐約,年僅四十八歲。

紀伯倫與泰戈爾被並稱為“站在東西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代表作有:英語散文詩集《先知》《沙與沫》,阿拉伯語詩文集《淚與笑》《暴風集》等。

作品快讀

羅斯福曾讚揚紀伯倫“是東方刮來的第一陣風,從根本上掃蕩著西方”。然而,紀伯倫那些令西方人深深震撼的睿智與激情之作卻是一個飽經滄桑的靈魂在人生艱辛中的掙紮與徹悟。《淚與笑》是發表於1913年阿拉伯語散文集.屬於紀伯倫的早期作品。這一時期,青年紀伯倫接連遭遇了痛失親人、債務纏身、作品被禁、被逐出國等人生不幸。洞悉了生命痛苦的作者用悲愴之淚與幸福之笑譜寫成了一曲令人蕩氣回腸的詠歎調——《淚與笑》。作者在文集《引子》中剖白道:“我希望我的生活永遠是淚與笑:淚會淨化我的心靈,讓我明白人生的隱秘和它的堂奧;笑使我接近我的人類同胞,它是我讚美主的標誌、符號。”《淚與笑》用哀傷與激情交織的文字顯示了紀伯倫對人生真諦的深入思考和對人類福祉的真誠探求。“愛”與“美”既是《淚與笑》的主旋律,也成為紀伯倫一生的創作母題。

紀伯倫把“愛與美”視為最完美和諧的人生境界,並終生對之頂禮膜拜,他說:“我來,就是為了在愛的榮耀,美的光輝中生活。”愛是撫慰傷痛的天使之吻,愛是苦難人生的溫馨棲所,在苦難中輾轉的紀伯倫更加明了愛的珍貴,他用愛的靈光照亮了世界,引領人們走出生命的如磐黑暗。在《愛情的生命》《笑與淚》《愛情的故事》中,作者歌詠情侶之愛的曲折憂傷與美麗溫馨,營造了一個彌漫著愛情芳香的美幻樂園。不僅如此,作者還用《田野中的哭聲》表達他對大自然的殷殷之情,用《致我的窮朋友》抒發他對苦難民眾的無限悲憫。在《致責難者》裏,作者讓愛的旗幟高揚在全人類的頭頂,使愛的境界更加大深邃:“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所有的人類都是我的鄉親。”另一方麵,紀伯倫把“美”看做生命的本源,認為“隻有在美中才有真理”,“隻有在美中才有光明”。當現實的生存境遇使人們日益麻木、日益遠離真“美”時,作者深沉地呼籲:“把美當做宗教,把美當做神祗崇拜。”在《美》《在美神的寶座前》《美之歌》等一係列“美”之頌歌裏,紀伯倫激越優美的禮讚中蘊涵了哲學的深邃和宗教的神聖。

片段精讀

在美神的寶座前

我的頭腦擺脫了物質的羈絆,而在幻想的天地中翩躚起舞。於是,我回首一望.隻見一位少女佇立在我跟前。那是一位仙女,她沒有什麼穿戴打扮,隻有一根葡萄藤遮著她的軀體,金色的長發上戴著一頂花冠。她從我的眼神中看出我對這一奇遇的驚愕和不知所措,就說:“你別怕!我是森林之女。”她甜潤的聲音不禁使我恢複了鎮靜,於是我問:“像你這樣的人怎會住在這野獸出沒的荒郊野地?老實告訴我,你究竟是誰,又來自哪裏?”她坐在草地上,說道:“我是大自然的象征。我就是你的祖先崇拜的那位神女,他們在巴勒貝克、艾弗加和朱拜勒曾為我建築過祭壇和廟宇。”我說:“那些廟宇早已夷為平地,我祖先的屍骨也已化為塵埃消失,有關他們崇拜的神祗和信奉的宗教,隻是在斷篇殘簡中可以找到隻言片語。”她說道:“有些神是靠著他們的崇拜者生存而生存,隨著他們的死亡而消逝。有些神則有永世無窮的神性而長生不死。我的神性則來自你隨處都會見到的美。這種美就是大自然的一切,這種美是丘陵間的牧人、田野中的農民以及在山與海之間漂泊的人們的幸福的開端,這種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我忐忑地囁嚅道:“美具有一種威嚴可怕的力量。”她嘴角露出似花自勺微等,目光顯得仿佛能洞察人生的奧秘,說道:“你們人類總是怕這怕那,甚至連你們自己都害怕。天是安寧的起源,你們卻怕;自然是舒適的搖籃,你們也怕。你們還害怕上帝,說他會震怒,會懷恨。其實,他不過是博愛與仁慈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