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淚與笑》(2 / 2)

妙語擷萃

人們追求冰冷的物質,如影隨形;我卻尋求愛的火焰,把它摟在胸口,讓它吞噬我的肋骨,把我的肺腑熔蝕。因為我發現,物欲能使人沒有痛苦地死去,而愛卻會用痛苦使人重生。

延伸閱讀

鏈接一旅美派

旅美派,又稱“敘美派”。是20世紀20年代由旅居美國的黎巴嫩、敘利亞等阿拉伯作家和詩人所組成的文學流派。1920年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紐約成立“筆會”,後逐漸形成了新的文學風格,因而得名。

該派作家抨擊資本主義的罪惡,對阿拉伯在外國人壓迫下的落後狀況表示不滿,號召人民反對外國統治者,真實描寫了阿拉伯人在美洲的奮鬥以及追求個性解放的過程。抒發對祖國的思念、對故鄉的熱愛之情,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感情。該派代表作家有紀伯倫、艾敏?雷哈等。

鏈接二選文賞析

作為近代第一個從阿拉伯世界走向全球的文學巨匠,紀伯倫既保留了阿拉伯人獨有的文化底蘊,又吸引了近代西方人文思想的精華。所以,紀伯倫的創作是一道奇異的文學風景,融合了東方式的神奇想像、浪漫激情和西方式的冷峻思辨、深刻理性。

《在美神的寶座前》是紀伯倫眾多探討和闡釋“美”的名篇之一。“美是什麼”這個亙古常新的問題,雖然有無數先賢哲人試圖追問它,詮釋它,但結果仍莫衷一是,正如柏拉圖的感歎:“美是難的!”對於這個千古之問,紀伯倫用自己的方式通過塑造一個生動可感的美神給出了獨特的答案。作者塑造了一個集天地造化於一身,鍾靈毓秀、無所不在的美神,並借美神之口批判了人們對“美”的敬畏,指出“美”是“漂泊的人們的幸福的開端”,“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作者通過自己與美神的傾心交談揭示了美的深刻內涵:“它是這樣一種力量:起始於你最聖潔的心靈深處,結束於你的想像之處。”在文章末尾,紀伯倫把“美”上升到了宗教的境界,讓“美”閃爍著神性的光彩:“美——就是你見到它,甘願為之獻身,而不願向它索取。”在此,紀伯倫用生動簡潔的文字言說深邃精辟的思想,全文哲理與詩意水乳交融。作者用瑰麗的想像、新奇的象征和美妙的比喻使文章的哲理思辨氤氳著東方式的神秘詩意。當我們在生命的苦海裏難於自拔,當我們在生活的醜惡中迷失自己,請記住紀伯倫給我們的精神饋贈:珍惜笑與淚,超越苦難去追尋生命中愛的榮耀與美的光輝。

鏈接三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中心,處在亞、非、歐三洲的交彙處,扼守東西交通要地,國土麵積約1萬平方公裏。首都是貝魯特。居住在這裏的黎巴嫩人不到400萬,而流落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卻多達1200萬。

黎巴嫩是一個以商業為主的國家,商業和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以上,國民經濟主要依靠過境貿易、銀行和旅遊業,曾享有中近東貿易、金融、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

400萬當地人中,阿拉伯人占95%。其中,穆斯林(包括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占54%,基督教(主要為馬龍派和希臘東正教)占45%,共分成18個不同的宗教派別。

當地法律規定,總統必須由天主教馬龍派擔任,總理是遜尼派穆斯林,副總理是希臘東正教徒,國會發言人是什葉派穆斯林,軍隊統帥是德魯茲派。

這片國土曾經是穆斯林同基督徒的戰場,後來又出現穆斯林與穆斯林、基督徒與基督徒的內部廝殺。敘利亞、以色列、美國、聯合國、伊朗等國際勢力,也曾先後直接或間接加入進來。

如今,貝魯特的大街上(尤其是貝魯特東區),隨處可見彈痕累累、破爛不堪的樓房,四處一片殘垣斷牆。

黎巴嫩的雪鬆在曆史上非常有名,《聖經》中就曾多次提及。古代近東一帶的文獻中,提及某處的繁華或某建築物的高大,常常這樣比喻:如黎巴嫩的雪鬆,枝條榮美,影密如林,極其高大,樹枝插入雲中。

古代腓尼基人、巴比倫人、埃及人、亞述人和希伯萊人,都把雪鬆視為神聖的木材。在今天的阿拉伯語中,貝什裏的這片雪鬆仍被稱作“神的香柏樹”。古代中東地區許多神廟、宮殿都采用這裏的雪鬆作木材,其中包括3000年前建造的耶路撒冷所羅門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