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2 / 2)

範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他的一生,沒有多少起落,甚至可以說是官場得意,有幾次小波折,也很輕鬆地渡過。但我們似乎感受不到他人生的華麗,隻留一份清淡,存於心間。範仲淹生於徐州,次年父逝,母親帶著繈褓中的他,改嫁至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改名朱說。後來中進士,才恢複範姓。他為了勵誌,去山間一寺廟寄宿讀書,寒來暑往,從不鬆懈。他清苦度日,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點燈苦讀。也是那時,他給後世留下了劃粥割齏的美譽。

範仲淹得知自己身世後,便決心脫離朱家,自立門戶。

他不顧母親勸阻,收拾好衣物,執琴佩劍,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二十三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這裏藏書千卷,還有許多誌趣相投的師生為伴。他生活依舊清儉,人說像孔子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而範仲淹,每日淡飯粗茶,清晨舞劍,日夜苦讀,他人賞花看月,他在書卷裏自得尋樂。幾年後,參加科舉,中榜為進士,開始了他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他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警世名句。也抒發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柔情感慨。他的一生,心存清淡,以天下為己任。在車水馬龍中守一份從容,在五味雜陳裏持一份清淡,在波濤洶湧時懷一份平靜。總以為離他很遠,其實,他就在百姓身邊。

葉子青了又黃,我們和宋朝的距離,也不過幾載寒暑而已。初秋時節,霜意還未開始,有些人已經開始握筆,寫下秋天的詩句,隻為了,落葉經過的時候,順便捎去一個夢想,贈給往日的流年。待到空山日暮,那一朵安靜的白雲,是否會為我們喚醒,一些行將忘記的煙霞故事。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碧雲天,黃葉地……”沒有花團錦簇,隻見碧水長天。

所謂世相紛呈,我們當以清醒自居,在浮華中純淨,在酷冷中慈悲,在堅定中柔軟,在繁複中安寧。秋水無塵,蘭草淡淡,不以物喜,不以物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