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2 / 2)

他起筆就感歎“一向年光有限身”,這麼直接,在刹那就撼人心魄。讓我們都明白,年光的短暫,生命的有限,看著似水光陰淙淙流淌,我們是這樣的無能為力。是的,春光就是這般易逝,盛年轉眼就不見了,我們隻能從容地迎合自然規律,因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勞。他說“等閑離別易銷魂”——別離不過是人間最尋常的事,就像是一則故事的剪影,帶著些許傷感的情節,但也是恍然而過,稍縱即逝。

感歎是多餘的,倒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嚐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裏總是賓客如雲,晏殊是灑脫之人,他懂得及時行樂,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雖說散了會聚,聚了會散,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總是無端地嚐盡悲喜。記得《紅樓夢》裏說寶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無情,喜散不喜聚,緣由是,聚時歡喜,散後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無情之人?她應該比寶玉更深情,因為她深知聚散無常,在不能改變的時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裏。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方式和態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懷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籬下,自有難言的淒苦,不敢對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顯貴,他有足夠揮霍的資本,他的人生,不需要為誰負累,隻為自己而活,活得純粹,活得灑脫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種繁華後的寂寞,頓襲心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若此時登樓,放眼遼闊的山河,徒然地懷思遠去的故人。若是獨處於窗下,看院內繁花疏落,反添了傷春之感。莫如憐惜眼前的人,這裏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許是歌女,也許是親人。也代表他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機遇、旖旎而安穩的日子。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實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一句取自唐代傳奇,元稹撰的《會真記》,又稱《鶯鶯傳》。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中:“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在後來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裏也出現過。晏殊結句處,用這句詩,即轉即收,可謂精致巧妙。

一個簡單的道理,也許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

明明已經擁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樸素的幸福,卻不知道珍惜。

總希望將自己拋擲到滾滾紅塵,在浪濤裏去打撈,那些虛幻而華麗的夢。為難以企及的名利,為不可獲得的愛情,為華而不實的榮耀,付出慘痛的代價。卻辜負了,一生默默相隨的人事。流光易換,淡如雲煙,應記取:滿目河山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