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數(1 / 3)

對聯格律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隻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詞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六類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隻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類文、時令、地理、官室、草木、飛禽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文對時令、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嶽陽樓聯:

水一sè;

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月”皆為並列結構,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佳rì過;

最難風雨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什麼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麵:

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應平仄相反。

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餘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複字、回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關。什麼是對聯?就是既聯”。上麵到的字數相等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差一個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一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

上下聯中,蕭"皆草木類;何"皆虛字;三"皆數字;策"皆轉義為動詞;定"皆虛字;安"皆虛字;劉"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詠格詩鍾。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幹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格詩鍾有些類似無情對,還類似謎語,但不同點也很多,有興趣的聯友可作進一步研習。

楹聯強調內容相關,但又禁忌同義相對,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對“朝陽”、“史冊青”、“神州千古秀縣萬年意興隆通四海源茂盛達三江屬合掌。當然,個別非中心詞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無傷大雅。

對聯習俗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介紹和評定文字如下:

楹聯習俗源於我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西晉時期,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曆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曆北宋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rì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楹聯以量詞,一般以兩行文句為一副,並列豎排展示,自上而下讀,先右後左,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楹聯屬格律文學,有種種講究,但無字數和句數的限製,少則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對舉、字數相等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聯是其文體特中尤以聲律的平仄與詞對仗為關捩。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人稱“詩中之詩”。

楹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製品種類繁多,包括紙裱、鏡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相關著述,各類楹聯典籍數以萬計。

楹聯應用廣泛,除名勝宮殿、亭台樓閣、廳堂書屋懸掛外,還廣泛應用於節慶、題贈、祝賀、哀挽、陵墓等場合。依據功用之不同,它可分為壽聯、風景名勝聯、自題聯及各種技巧聯等。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對聯習俗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習俗古稱是一年一度新節時書寫張貼的一種時令對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是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具有祝頌效針對點,並突出一個

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婚聯習俗。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其內容多是對結婚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sè彩。

壽聯習俗。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讚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過壽者多福高壽,美滿幸福,具有熱烈而莊敬的感情sè彩。

挽聯習俗。挽聯,有的地方叫喪聯,係由挽詞演變而來,是一種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托哀思的對聯。往往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和沉痛的感情s過聯語,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對聯起源

哲學探源: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二元觀念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兩爻組成,《易傳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萬物負抱陽,衝氣以為和。”荀子則認為:“地合而萬物生合而變化起。”《黃老帛書》則稱:“地之道,有左有右陽。”這種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序卦傳》“有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二爻表坤婦腹風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父上火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物生在兩……,體有左右,各有妃藕。”“下的道路,隻是一個包兩個。”“成熟、新生,二者於義為對。對待之文,自太極出兩儀後,無事無物不然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尊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這種根源於二元論世界觀偏愛成雙結對的民族心理,是對偶句式得以產生並流行的深層原因之一。前人的許多論述,也注意到了這種聯係。《文心雕龍;麗辭》: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體植必兩,辭動有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