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2)

漢詩:世界詩歌的中心(代序)

詩是最高形式的語言藝術,語言是詩的血肉,這就有別於音樂、美術和雕塑等藝術形式;詩的本質在於簡約、節奏、意境等,這就有別於小說、散文和其他文本。詩是我們感受生活、觀照世界、棲息靈魂的最佳方式,是自然美、人生美和藝術美的具體呈現,因而喚醒我們沉睡於世俗之中的心靈,使我們的天地更加蔚藍、更加清澈、更加明亮。而承載這一神聖使命的就是語言,就是淺顯而又深刻的詩性語言。

詩性語言是物象內心化、感覺具象化了的語言,是情思與具象融合的語言。不管是中國的寄情於景、動中有靜、虛實結合,還是西方的“思想知覺化”“抽象的肉感”,甚至是“扭斷語法的脖子”,都是為了讓普通的語言放射出詩性的光芒。就像孩子說出的話,“太陽跳得真高啊”“我把月亮看扁了”“電視黑了”等等,因為孩子的天性是自然的、淳樸的、詩意的,隻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教育成另外一種類型的人。更因為詩的語言是發自內心的,詩也就成了直指心靈的審美活動。

但各民族之間在語言上有著很大的差異,現僅以漢語與英文為例。

漢字是形音意三者合一,以意為本的表意文字;而英文的形音意並非合一,隻是記錄語音的符號,是以音為本的表音文字。漢語重意,是主觀思想與客觀事實的融合,講究意義的指向;英文重形,不僅要意義貫通,而且形態必須對應,重視語法意義和邏輯關係。漢語以意統形,多是句內與句間的直接組合,缺少明顯的銜接;英文以形統意,語法嚴謹,層次分明,很少歧義。漢語的結構是立體的、形象的、動態敘述的、實用性強的、突出話題的,注重思維的連貫,形散神聚,常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具有詩性語言的稟性,或者說漢字和漢語本身就具有詩意;而英文的結構是流線形的、符號化的、靜態敘述的、多用虛詞的、突出主語的,注重語義的連貫,銜接嚴謹,訴諸理性,具有科學性語言的特質。

思維創造了文字語言,文字語言又影響著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思維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思維,一種語言方式也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由於各民族的語言影響了各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中西方的詩歌也有各自迥異的特點。

中國詩歌是以《詩經》為代表的抒情詩傳統,是以日常生活為內容,通過個人瞬間的經驗來表現普遍的象征意義,即“具體的共相”,是將日常生活詩意化、神聖化,具有形象性、音樂性、多義性、抒情性、朦朧性、象征性等特點。中國的詩歌就像國畫,點到為止,講究飛白,畫內即有象外之象。中國有《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少數民族英雄史詩,有史詩色彩的敘事詩,但沒有達到西方史詩長度的漢語史詩文本。在中國詩人的心目中,史詩是故事或者小說。

而西方詩歌是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史詩傳統,是以神話生活為內容,把客體與個人的感情予以分離,對客體之間紛紜複雜的關係進行分析,從宏觀的角度表現“客體的全部”,是將神話世界生活化、世俗化。西方的詩歌就像油畫,畫得很滿,不留空白,象外之象在畫外。《伊利亞特》《變形記》《熙德之歌》《神曲》《羅蘭之歌》《失樂園》等史詩文本,重在敘事,缺乏抒情。

不管是“具體的共相”還是“客體的全部”,不管是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字的迥異,還是詩人創作手法和結構方式的不同,但都成就過偉大的詩人,隻是受眾不同而已。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傳誦性、普遍性和民間性,而西方詩歌則高高在上,與神學、哲學比肩。所以在創作上應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繼承詩歌之所以是詩歌而非其他的本質元素;在研究上應借鑒西方詩學體係,構建一套完整的中國詩學,並使其成為一門學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從而引領中國文學繁榮和文化發展的同時,向高向上獨具品位、境界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