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2 / 2)

對童年的記憶,對親人的懷念,結集一組《風過原野》。

“蒼茫原野渾蒙天宇下父親一聲長長的詠歎,穿過歲月的年輪,時時縈繞於我的耳邊”,那是“流淌在心中的歌”,譜寫著童年的夢想與遺憾。小時便“喜歡作文”,“貧乏的情感世界被美麗的文字撩撥得五彩繽紛”。其實,情感並非貧乏,而是相當活躍。為給自己買一條“心中的紅綢帶”,她讓想吃鮮帶魚的奶奶隻吃上了鹹帶魚,從而心中留下個“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為給自己留下永遠記憶,她“步行十裏去照相”,那照片“記載著童真,記載著我生命奮鬥曆程的開始”。

對異鄉的感受,對景致的欣賞,結集一組《寄情遠方》。

“去北方”,感受到的是“空曠悠遠,古樸熱情”;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的是一次特殊的洗禮”。“情奔南方”,“鬱結已久的情愫得以釋放”。“我們相依撫摸過秋日的山水,老大不小的男女一改往日的矜持與沉穩,孩子般歡呼雀躍著,將紅塵間的煩惱憂愁、痛苦不快通通拋至九霄雲外”。“去井岡山,為的是尋求一種精神”。“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理想信念之花也便盛豔不衰了,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引領,黑暗的中國才得以走向光明,走向鶯歌燕舞的美好今日”。

馮曉晴的散文集,就是由她對生活、自然、故鄉、親人和友情五個方麵觀感連綴而成的。或曰此乃人之常情,無論何人都會對這五個方麵產生觀感。但觀感是否敏銳和激揚,人與人間存在不同。如果專注物質,精神便會寡淡。這一類人,缺乏審美意識和能力,卻往往又想說話,喋喋不休傾訴抱怨。而另一類人,審美成為素質,有時“不想說話”,心裏卻充盈著敏銳和激揚的感受,總要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是藝術類型的人,是思維與情感豐美的人——馮曉晴就是這一類人。

《心繭花開》裏有一篇《學會欣賞,心庭必會一路風景》,可以說是她的自況。在她心目中,欣賞,是情懷,是修養,是博大的胸襟;是本領,是境界,是激勵與力量。而欣賞,就是愛心。讀馮曉晴的散文,可以看到她對生活、對自然、對故鄉、對友情和親人充滿愛心。這種高尚而優美的情感,或許正因愛之深沉,沒有直接表白出來。惟其如此,見諸文字,更有一種曆曆在目又刻骨銘心之美。就像這部散文集的書名《笛鳴悠悠》,激昂而舒緩,又似文中章節“一池秋荷”,“沉靜厚重”,“彌漫著一絲絲淡淡的幽香”。

2010年春節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