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附錄晚明重要小品作家小傳(2 / 3)

黃汝亨(1558~1626),字貞父、貞甫,號寓庸,浙江仁和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曆任南京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江西布政參議等職。有《寓林集》,包括《天目紀遊》、《玉版居記》等小品。

謝肇?(1558~1614),字在杭、武林,福建長樂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曾任工部郎中、廣西按察史、右布政等職。有《居東集》、《鑾江集》、《小草齋集》、《五雜俎》。其序、傳、尺牘等小品受時人推重。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麋公,鬆江華亭人。曾為諸和,30歲前即“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昆山。廣交朝中高官、文壇名流,名聲極大。著作、編著等身,能詩善畫,擅長小品。有《陳眉公全集》。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湖北公安人。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官至右庶子。有《白蘇齋集》。

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歇庵,浙江會稽人。萬曆十七年會試第一,殿試探花,授翰林編修,官太子中允諭德,國子監祭酒。有《歇庵集》。

李日華(1565~1636),字君實,號竹闍、九疑,浙江嘉興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曆任西華知縣、南京儀製郎、太仆寺少卿等職。擅書畫,精鑒賞,以藝術性隨筆小品聞名。有《味水軒日記》、《紫桃軒雜綴》、《六硯齋筆記》、《竹闍畫媵》、《恬致堂文集》等。

虞淳熙(生卒年不詳),字長孺,號德園,浙江錢塘人。仕途不順,萬曆間因黨論而歸田。有慧根,擅參禪。有《德園集》。

顧起元(1565~1628),字太初,一作瞞初、鄰初,號園居士,江寧人。萬曆二十六年會試第一,殿試一甲三名,授編修,累官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等職。學識淵博,其《客座贅語》以小品的形式講敘南京故實雜事,對了解晚明社會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授中吳縣令。曾一度辭官,後曾任國子助教、禮部主事、吏部郎中。公安派核心人物,倡導“性靈說”,是晚明小品文最具代表性人物。有《袁中郎全集》,其中包括《敝篋集》、《錦帆集》、《廣陵集》等。

朱國楨(?~1632),字文寧,號虯庵,浙江烏程人。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崇禎三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晚明著名史學家,有《湧潼小品》。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號鳧隱居士,湖北公安人。萬曆四十四年47歲時始成進士,授徽州教授。曆任國子博士、南京吏部郎中。與兄伯修、中郎共倡“性靈說”。有《珂雪齋集》。

陳仁錫(生卒年不詳),字明卿,號芝台,江蘇長洲人。曆任翰林編修,晚年曾管國子監祭酒,未上任病亡。有《無夢園遺集》,以序文、遊記等小品而名。

鍾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穀、止公居士,湖北竟陵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授行人,後曆任工部主事、南京禮部主事、福建提學僉事。與同裏譚元春並稱為“竟陵派”。求孤峭幽深風格。有《隱秀軒集》。

張鼐(?~1629),字世調,號侗初,雲間華亭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曾任檢討、司業、南京禮部右侍郎,因得罪魏忠賢而罷官,崇禎後任吏部右侍郎等職。有《寶日堂集》。

吳從先(生卒年不詳),字寧野,與小窗,安徽新安人,別署江蘇延陵人。活動於萬曆、天啟年間。與焦、黃汝亭、湯賓伊等人有交往。有《小窗四紀》,其中包括《小窗自紀》四卷、《小窗別紀四卷》、《小窗清紀》五卷、《小窗豔紀》十四卷,是著名的小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