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印度民間文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印度的民間故事對世界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民間文學都發生過影響,那麼,它很早就受到世界民俗學者的重視,這是情理中的事。這裏僅簡要介紹三方麵的情況。
歐洲學界對民族學和民俗學的興趣開始於18世紀中葉。大約100年後,西方的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湧現出一批世界著名的學者和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當時的民俗學研究大體可分五大流派:以愛德華·泰勒和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等人為代表的人類學派,以馬克斯·繆勒及其助手喬治·威廉·考克斯為代表的宗教語言學派,以弗洛伊德和容格等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以Y。M。索科洛夫等人為代表的社會學派和以提奧多爾·本費為代表的曆史語言學派。
在這五大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在印度民間文學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麵成就最突出的是三個人:繆勒、考克斯和本費。
繆勒主要研究吠陀詩歌,整理出版了《梨俱吠陀》,並提出了“太陽神起源”論,即主張所有吠陀神(不論男女)都起源於太陽神蘇利耶。他從宗教學和語言學的角度考察《梨俱吠陀》,認為印歐頌神詩是由於語言變化而產生的;同樣的詩歌在不同地方發現,說明這些地方的民族原本屬於同一個族係。
考克斯是繆勒的助手和追隨者。1870年,他的代表作《雅利安各民族的神話》(Mythology of Aryan Nations)出版,書中指出:在挪威、意大利、希臘、印度等國流傳的民間故事有著根本上的一致性,這說明雅利安民族在分散到歐洲和亞洲各地之前,就已經建立了一個宗教頌神詩的寶庫。他對幾個希臘神和吠陀神進行比較,證明其同源性。他指出,每一個雅利安民族都有一個龐大的故事寶庫,這些寶庫在這些民族的曆史傳說、史詩、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中得到保存。
本費從印度民間故事中探尋世界民間故事的起源。1859年,他整理出版了《五卷書》的德文譯本。在譯本的序言中,他提出,少量的寓言、大量的仙話和其他故事是從印度走向世界各地的。他還認為,是旅行者和商人通過口頭的途徑把這些故事傳播開來,尤其是公元10世紀之後,伊斯蘭世界對印度的了解增加了,印度的傳奇故事被翻譯介紹到波斯和阿拉伯;印度的民間故事被佛教文學利用,並於公元1世紀起就暢行無阻地傳入中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傳入西藏,並從西藏傳入蒙古。他的“印度起源論”雖然經過後世學者們的修正,但他的影響至今存在,人們至少承認有相當一部分故事是起源於印度的。
18世紀中期,英國人戰勝法國人,在東南印度和孟加拉地區取得了支配地位。接著,他們又戰敗馬拉塔人,在整個南印度站穩了腳跟。19世紀初期,北印度的莫臥兒王朝已經有名無實,隻是在苟延殘喘而已。英國人全麵統治印度的野心即將化為現實。1857至1859年,英國人終於在鎮壓了印度民族大起義,把全印度劃入大英帝國的版圖。在這種曆史背景下,英國人開始了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的全麵研究,而對印度民間文學的研究則是其中的一個副產品。當時英國人研究印度首先是出於政治統治和經濟剝削的需要,然後是文化滲透的需要。於是,有一些官員和傳教士參與了印度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注釋,也寫出了一些研究文章和專著:
詹姆斯·托德上校大約是最早重視並全麵搜集印度民俗資料的英國官員。他曾作為使節長駐拉賈斯坦各地。1829年,他出版了一本書——《拉賈斯坦的古史與古風》(Annals and Antiquities of Rajastan)。
1832年,傳教士威廉·莫頓彙集過孟加拉文和梵文的民間諺語。
1868年,傳教士詹姆斯·龍格搜集的孟加拉諺語集《妙語連珠》(Pravid Mala)出版,他精通多種印度和歐洲語言,在諺語比較研究和分類方麵很有建樹。
同年,威廉·維爾森·亨特出版了《孟加拉鄉村紀事》(Annal of Rural Bangla)一書,描繪了桑塔爾人的生活習俗,也介紹了他們的民歌。
1870年,托馬斯·哈爾波特·列文出版了《東南印度的野蠻民族》(The Wild Races of Southeastern India)一書,介紹了吉大港山區幾個尚不為人知的少數民族,如查克芒、魯沙依、庫基等,也介紹了他們的民間傳說、童話和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