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上麵介紹的民間歌謠不同,這裏要介紹的民間歌舞主要是指為舞蹈伴唱的歌詞或舞蹈中所表現的故事。許多民間歌舞都有歌詞,歌詞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有的是整個一個故事,有的是史詩故事的片段,有的是表達愛慕的男女對唱,有的是即興的發揮,等等。
其實,印度現在所謂的古典舞蹈,本來也是出自民間的,其表現內容也是史詩故事,隻是這些舞蹈,久而久之被固定下來,被程式化了。例如,流行於安得拉邦的庫奇普提舞,原先是村民們跳的,後來在宮廷裏演出,受到國王的賞識,便成了宮廷舞,所以現在有人認為它是古典舞,也有人說它是民間舞。再如,喀拉拉邦的卡塔卡利舞被認為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但是,它也是產生於民間的舞蹈。這個舞蹈要畫臉譜,表現的故事主要來自兩大史詩。
在泰米爾納德邦,一種叫做加瓦迪的舞蹈非常著名。加瓦迪的意思是扁擔,所以,加瓦迪舞就是扁擔舞。這個舞是朝拜穆魯格神廟時跳的。穆魯格就是傳說中的戰神,就是濕婆大神的長子塞建陀。傳說他曾經率領眾神的軍隊消滅了阿修羅,而他的天兵有六個兵營,其中一個兵營就在馬杜賴市附近的一座山上。一個名字叫英班度的魔王曾經用扁擔將穆魯格擔下山,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就編出了扁擔舞來跳。其實,扁擔舞應當與生產勞動相關,而把它與神話聯係起來,自然會使印度教信徒深信不疑。
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頂罐舞特別受歡迎。這種舞有兩種,男人們跳的頂罐舞叫格爾巴,女人跳的丁罐舞叫格爾比。不管格爾巴還是格爾比,都要頂上陶罐,罐子上部有許多小孔,罐子底部裝上油和撚子,通常是在過“九夜節”的時候跳,罐子裏點上燈的時候非常好看。印度的九夜節有兩個,一個在春天,叫“春九夜節”,一個在秋天,叫“秋九夜節”。到時候,人們不僅要到杜爾迦(難近母)女神廟去跳這個舞,而且還在村裏走街串戶地跳。相傳,就是在這個日子裏,女神難近母殺死魔王拯救了眾神和人類。所以在跳這個舞蹈時,伴唱的歌詞主要是歌頌女神難近母的。
在印度東北阿薩姆邦和鄰近地區,流行一種叫做“比忽”的歌舞。比忽本是阿薩姆人的民俗節日,一年中有三個比忽節,而最主要的是春天的比忽節,相當於阿薩姆人的春節,時間從印曆正月的最後一天(約在陽曆4月)開始,有的慶祝達一個月。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要敬神,還要做許多好吃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要到老年人跟前致敬,並得到老人們的祝福。但最主要的活動是唱歌跳舞,跳的舞被稱為比忽舞。比忽舞的參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尤其是姑娘們,她們邊跳邊唱:
我最喜歡的東西是綢布,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比忽。
男青年通常是為姑娘們敲鼓,但當姑娘們唱起來以後,他們也不示弱,往往和姑娘們一起跳,而且唱道:
我上哪兒去?
叫我怎麼辦?
我怎麼能夠忘記你?
如果叫我忘記你,
除非我服毒死去!
他們跳舞狂歡,一直要跳到大家筋疲力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