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學者對本國民間文學的研究具有先天的優勢,但起步較晚。最初,他們受到西方學者的啟發,開始注意民俗學知識,然後是跟在西方學者的後頭進行模仿或參與其中的部分工作。到20世紀初期,印度學者開始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研究道路,而且成就越來越大。
1883年,拉爾·比哈裏·戴出版了他在孟加拉地區搜集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Tales Bengal)。這是印度人搜集整理並較早出版的一部書。
在1920年前後,印度各個邦的民俗學研究出現了一個高潮,出現了一批獻身於民俗學事業的學者。如,孟加拉的迪奈什·昌德拉·森、比哈爾的沙拉特·昌德拉·羅易、古吉拉特的甲貝爾·昌德拉·梅伽尼、旁遮普的德溫德拉·薩提亞爾提、北方印地語地區的拉姆那萊什·特裏帕提等等。
迪奈什·昌德拉·森早在1917年就出版了關於國王戈比昌德拉的民間歌謠。後來,他出版了兩部有關民間文學的巨著,一是四卷本的《麥門辛赫民歌集》,搜集於麥門辛赫縣。其英文譯本也分四卷,名為《東孟加拉民謠》(Eastern Bangla Ballads),陸續出版於1923~1932年間。二是他的文集《孟加拉民間文學》(Folk Literature of Bangla),出版於1920年。1939年還出版過關於孟加拉農村婦女的著作。
比哈爾的沙拉特·昌德拉·羅易以律師為職業,但他對民俗學情有獨鍾,對喬塔·那格普爾縣的土著民族多有了解,寫過不少關於孟達、桑塔爾、奧朗沃等民族的文章。1921年就出版過有關書籍,其中有民歌方麵的內容。1925年,出版過關於比爾霍爾族的書。1928年出版《奧朗沃:宗教與習俗》(Oranv:Religion and Customs)一書,其中有民歌。1936年出版有關奧裏薩邦山民布依亞族的書。1937年出版了卡利族民歌和謎語的書。
古吉拉特的甲貝爾·昌德拉·梅伽尼長期從事民間歌謠的搜集整理,他的四卷本民歌集《拉提雅麗之夜》(Radhiyali Rat)出版於1925~1942年間,其中包括各種民歌,如季節歌、結婚歌、遊戲歌等,應有盡有。1928年,他出版了收有94首結婚歌的《瓊德麗》(Chun-dri)。1931年出版了古吉拉特達休人的12個傳奇故事。他曾應邀到孟買大學講演,他的5篇講演稿發表於1939年。他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俗學者”,一生共出版了16部著作,對於印度民間文學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拉姆那萊什·特裏帕提於1925年在雜誌《文藝女神》發表了在蘇丹普爾縣采集到的兩首民歌。到1929年,他在北方邦、比哈爾、古吉拉特、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克什米爾等地采集到民歌11000餘首,出版了五大卷,總名為《詩的月光》(Kavita Kaumudi)。1940年,他的《我們的鄉村文學》(Hamara Gram Sahitya)出版,其中搜集了各地的民歌、諺語、成語等。1951年,他的三卷本《鄉村文學》(Gram Sahitya)出版。他主張對民間文學作品進行原汁原味的搜集和整理,不修飾不刪改。在印地語民歌搜集整理方麵,他是當之無愧的先驅。
旁遮普的德溫德拉·薩提亞爾提是印度著名的民俗學家。他早年受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感召,以極大的愛國熱情開始從事印度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在全國各地奔走,到1945年,搜集到的民歌已達30萬首。這些民歌在1936~1952年間分10卷出版,其中有印地文4卷、旁遮普文3卷、烏爾都文2卷和英文1卷。他在第一卷《大地在歌唱》(Dharti Gati Hai)的序言中指出了印度民間文學的多樣性:多民族、多語言、多體裁、多風格;也指出了印度民間文學的統一性:同一片土地、同樣的愛國心、同樣的文化氛圍。這一“多樣統一”的提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