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樓台在茫茫晨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極目遠望世外桃源失去了去處。怎堪忍受郴州旅舍的漠漠春寒,聽夕陽裏杜鵑聲聲“不如歸去”。

驛站轉來友人饋贈的物品,驛使捎來親人的封封家書,如今堆砌成數不清的離愁別緒。郴江本來幸運地繞著郴山,不知為何偏偏要向遠方流去?

秦觀(1049—1100),字少遊,揚州高郵人(今江蘇高郵)。他和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秦觀生逢北宋曆史上著名的黨爭事件。當時凡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稱為“新黨”,也稱“元豐黨人”;反對變法的一派,稱為“舊黨”,也稱“元祐黨人”。舊黨中又分以蘇軾為首的“蜀黨”和以程頤、程顥兄弟為首的“朔黨”、“洛黨”,兩黨互相彈劾,洛黨就曾攻擊秦觀“浮薄”、“不檢”。

蘇軾倒黴,秦觀自然難免,也屢遭貶謫。被貶為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時,經常抄寫佛經。洛黨又以此為由彈劾秦觀,將其所有的官職封號去除,貶往郴州(今湖南郴州)。這首詞,就作於紹聖四年(1097)暮春的郴州旅舍。

桃花源,陶淵明創造的代表魏晉文人在戰亂時代期盼的理想國,一般認為在湖南境內,秦觀的想象因此生發,夢想去尋找桃花源那樣一片世外樂土。

1100年,秦觀病逝,時年五十二歲。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都是比喻,通往桃花源彼岸的津渡。

“砌”,收到的書信像磚石一樣,層層堆砌,也說明貶謫時間長。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亂”。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攢越多。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都是書信的代稱。南朝宋時,吳郡的陸凱和時在長安的範曄關係很好,陸凱郵寄了一枝梅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增一枝春。”漢樂府《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繞”,本身是眷戀,這個字本身已經有情感在裏麵了。不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

清末民初王國維極喜愛這首詞,在《人間詞話》裏多次提到。極力稱讚“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最好地表現了“有我之境”,認為氣象可與《詩經》的“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相提。同時,他不讚同蘇軾極喜歡的最末兩句:“少遊詞境最為淒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則變而淒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

這是由於王國維沒有經曆蘇軾、秦觀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他沒有蘇軾那種痛徹心骨的切身體味。而蘇軾多次被貶,經曆比秦觀更坎坷,感受更深沉,所以對這兩句極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