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簞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
荷花凋謝,餘香漸消,冰冷的竹席透出秋涼。輕輕換上便裝,一個人劃著小船泛遊湖上。大雁排陣歸來,沒有捎回書信,卻把月光灑滿在樓上。
花,自顧地飄落;水,無情地漂流。同樣的離別相思,牽起兩地的閑愁。這種情懷實在沒有辦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溜走,又隱隱湧上心頭。
二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人。父親李格非,官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以文章受知於蘇軾”,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文學造詣頗深。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藝,又調皮機靈。少女時期打秋千,見有客人來,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了:“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十八歲時與大學士趙明誠結婚。趙父趙挺之官右丞相,客死京都。李清照和趙明誠隨即回到青州故第隱居,專心收集研究金石書畫,生活非常美滿。寫少婦時期的生活:“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麵不如花麵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兩人的感情是真摯融洽的,常常在喝酒或飲茶的時候,猜某一件事情在哪一卷書的第幾冊、第幾頁,猜對了才能喝茶。李清照對自己有著滿滿的自信:“此花不與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
可惜好景不長,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北上,北宋滅亡。冬天,李清照帶著十五車書渡淮渡江,開始了南渡生涯。趙明誠在被南宋朝廷起用後不久就病死,李清照形單影隻,“一枝折得,天上人間,沒個人堪寄。”
趙明誠去世多年後,李清照寫了一首詩:“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舊時。”晚年更是思鄉情重,“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紹興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病逝,時年七十二歲。
三
這首詞是李清照結婚三年後約二十歲時的作品。這是南渡前的一束小花,還有著青春氣息和少女情懷。
與南渡後的作品相比,“傷心枕上三更雨”,是秋日黃菊,飽經風霜。而這首詞像春日小花,隻是豔豔地開,所謂相思和閑愁,並不深。
這首詞語言淺俗、清新,明白如話,表現的愛情是純潔的、心心相印的,自己的感情絲毫也不扭捏。林黛玉也喜歡寫詩,賈寶玉拿出去給人看,後來被薛寶釵罵了一頓,說閨中的東西是不可以流出去的。而林黛玉的態度如李清照,是真情流露,並不在乎。
“錦書”,晉朝竇滔的妻子蘇若蘭用錦織成一首《回文璿璣圖》贈竇滔,後世多以此作為情書的美稱。
“花自飄零水自流”,水流花謝兩無情,而自有情人眼中看出有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幾句和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