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0.散而不滅的神魂(2 / 2)

開明人士主張不要關著門,應該瞭望世界,這些人主要有林則徐、魏源、徐繼佘等,但人數太少,不足以喚醒整個民族的酣睡。直到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方知不改不行了,遂有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製夷”,學習西方的技術,發展軍工業,以富國強兵,抵禦外敵,這些人的代表人物有奕、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在洋務運動期間,早期維新派逐漸興起,他們通過與西方更多的接觸,深知光學西方的技術,那是治標不治本,遂著書立說,主張同時應把西方的一些政治、教育、產業製度搬過來,這些人主要有鄭觀應、王韜、馮桂芳等。甲午戰敗後,民族的屈辱到了一個高峰,洋務運動失敗了,必須得有改革的接力賽,雖變法維新派異軍突起,在朝野各域掀起波瀾,浩浩而來的變法活動,試圖將君主立憲移植到中國,卻百日即亡,恢恢而敗,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複等。變法失敗了,革命派走上了曆史舞台,他們當中很多人本是對變法圖強抱有期望的,卻被清廷無情打破,遂各處籌集資金,建黨結社,組織起義,以推翻清朝,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國家,屢敗屢戰,終有所成,武昌起義成功後,南方各省響應,形成南北對峙局麵,軍方實力派袁世凱出山,憑其手握的兵權與詭計,逼清帝遜位,合並了南北,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清朝就這樣亡了,兩千多年的帝製也隨之變為雲煙,但久久未消地仍縈繞於中國之內,欲圖借屍還魂。終於找到了兩具屍身,第一具便是袁世凱。老袁本來被視為英雄的,但其人深受帝製所惑,權欲甚強,當了臨時大總統不算,還要當正式大總統,並要修改憲法,引發了二次革命。擊敗孫中山領導的反對派後,老袁更是得意忘形,聽了幾個門客的蠱惑,竟要改製稱帝,這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僅孫中山等人堅決反之,引發了護法運動,就連他心腹大將都反對之,袁世凱當了八十三天皇帝,在一片痛罵中一命嗚呼。第二具是廢帝溥儀,而且還用了兩次。第一次是張勳擁溥儀複辟,在北京造成了遺老遺少的短時狂歡,但很快失敗。第二次是偽滿洲國時期,溥儀又被日本人利用了一次。

帝國體製主體亡了,其散碎的神魂尚存,在軍閥混戰時得到了驗證,那些軍閥跟古代的土皇帝無任何區別,雖然他們懂得用洋裝和外國文化來包裝自己。

時至今日,距清朝滅亡已經有百餘年了,也就是說帝國體製也已經亡了百餘年了,或許是這裏有適合帝國體製之魂苟存之土壤,它久久不肯完全的煙消雲散,還玩著借屍還魂的遊戲。一些大企業和偏遠城市的某些地方政府,“帝國體製”還在發揮著餘熱,與現代文明構成了鮮明對比,幾乎可以確定,凡由此體製的地方,便是權力者的天堂,至於其他人,就算不是地獄,充其量也隻有煉獄中不斷往天堂爬的可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