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對中國文化的致敬(後記)(1 / 1)

“中國文化之美”係列完成了。

在收起最後一筆的一刻,我一點也不淑女地一頭栽到床上,將自己擺成一個“大”字——終於可以稍事休息了。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也是個人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致敬。

那些藝術和詩歌無不美到讓人窒息。寫作過程中,我無數次因激動而停下筆,站起身來,長長地為此發出感歎。

這個係列共計八本,一百五十多萬字,分別以京劇昆曲、民樂、書法、國畫、唐詩、宋詞、元曲、無名氏詩歌為寫作對象,一一追索。每一次追索都像是涉過了一條河。它們以支流的麵目出現,不斷集中、壯大,一直到彙成一條大河,在心頭澎湃有聲。它的名字就叫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各種藝術形式,包括古典詩詞及元曲,從形式到內容都充溢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美的追求。這方麵的作品太多了,優秀的作家也不勝枚舉。所以,我隻選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代表加以賞析。由於行文和篇幅所限,文中重點賞析的作品未能完整呈現原作的,均附在文後,以方便讀者欣賞。

中國文化像聖經裏著名的比遜河,在那裏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紅瑪瑙。河岸上長著生命樹。那條河灌溉了流著奶與蜜的迦南地,解除人的幹渴,使生命能夠生長,“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有河流的地方和沒有河流的地方不一樣,有一條小河的地方和有一條大河穿越腹地的地方不一樣。

這是一場漫長艱苦的勞作,是藏在城市的角落裏獨立完成,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關著手機,不上網,外邊的不管什麼事情,能不參與就不參與,沒完整度過一個禮拜天,每每過年那天也沉醉其中……然而,會感到疲憊。有那麼幾個瞬間,也會懷疑自己這項工作的意義——值得嗎?它不是社會化題材、大眾關注的焦點,也不能及時帶來利益,甚至它損害了我的健康。為了它,我在辭職之後,又停掉了所有專欄,不寫約稿——如果需要,吃飯和睡眠也可以停掉。最初的兩年我沒有一分錢的收入,養老保險交不全,被保險員女士逼問到家裏。記得接濟不上的時候,急得想開個短期“小飯桌”,去掙那個月的生活費。

但所有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始終鼓蕩著的激情,哪怕有過彷徨,想過放棄。我愛著它,就像愛著愛人。它本來就是聖誕禮物,每個孩子都有一份,可到底為什麼,很多孩子拒絕領取?或幹脆堵上自家煙灶、藏起了長筒襪子?還有的,到房子外風雪裏踮起腳盼望,卻被打斷了雙腿?……

我盼望那些早已消失於曆史風塵中的人們、那些堪稱驚世傑作的作品,在苦苦追索中重新活轉,繼續給塵世裏掙紮的我們以相同的力量和鼓勵,領受它們加給我們的福杯滿溢,叫我們自身的生命也成為流通福音的器皿,而使神意流布今後,造福四方。

我們深知:隻有敬重自己的文化,才能長盛不衰;不敬重自己的文化,就等於欺師滅祖;而如果我們丟失了它們,就會犯下罪行,對曆史,對子孫。

我得感謝它們,不僅因為自幼泡在裏麵,吸納營養,更因為它們使如今人到中年的我遠離中心,脫離浮躁,讓生命真正沉潛下來,紮實度過幾千個幸福的夜晚和白天。

雖然這是個不以熱愛讀書為榮的年代,要通讀同一位作者的八本同係列的書,也許會不耐煩,但我還是對向往美好事物葆有熱望,就像創作它們時無法撲滅自己內心的火焰——我以我真誠的向往,保證了它們的誠實。它們各有自己的麵目,自己的思想、內容、結構方式、精神內質……因為在提筆之初,我就決意絕不妥協給任何正向或反向的事物,包括人本身的惰性,否則就是對它們的褻瀆,也是對父母的褻瀆。父母從沒教我怎樣偷懶和糊弄做事,他們要求我要寫就認真寫每一個字,否則就去幹別的。

它們不必一口氣被讀完——那反而會噎住。

也不必一口氣寫完——我真正的寫作才剛剛開始。

它們勢必有自己安妥的歸宿,我們隻是通道,奔赴在傳播福音的路上。而一切榮耀都將歸於我們的神——中國文化。祝福它吧。

寫作過程中,得到師友、讀者的支持和知遇太多,不可盡數。感謝你們。

簡墨

2013年9月16日

於濟南石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