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1)

修煉3精心打造每一件小事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深刻指出了大與小的辯證關係。有些人常常把大與小割裂開來,認為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而不能看到其中的聯係。三國時,劉備在給後主劉禪的遺詔中提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正如列寧所說: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西方也有這樣一句格言說:時間和耐心能夠把桑葉變成雲霞般的彩錦。我們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我們總是把那些發生在身邊的細微小事看得無足輕重。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他在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急切地等待著這位偉大推銷員的精彩演講。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

主持人對觀眾說:“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年輕人跑到台上。

推銷大師這時開口了:“請你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先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但一聲震耳的響聲後,那吊球卻紋絲不動。他接著用大鐵錘不斷砸向吊球,鐵球還是不動。很快他就氣喘籲籲了。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丁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這時,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停頓一下,再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這樣自顧自地不斷敲下去。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不滿。

老人卻不聞不問,隻管一小錘一小錘不停地工作著,大概在老人進行到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接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的告別演講隻有一句話:“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在人類社會中,有人幻想展翅高飛,卻拋開了平時的點滴;有人幻想站在智慧的頂巔,忘卻一步一步地攀登。生活中的小事,因為他“凡”,他“小”,人們常看不起,而不屑去做。汪洋大海由小溪彙聚而成,這個道理人人皆知,可惜不少人並沒有從中受到教育。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拒絕“小”事。

修煉4家常話派上大用場

你相信商業箴言的力量嗎?是否曾經有一句話令商戰中一籌莫展的你醍醐灌頂?還是你對那些充斥在你周圍的商業建議根本不屑一顧?

美國《財富》雜誌在對20多位商業領袖的采訪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在20多人中隻有少數人得到的好建議來自於專業的顧問,其他則大多來自於自己的老板、好友和父母平時所說的家常話。

沃爾特·克朗凱特是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他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對新聞感興趣,並在14歲的時候,成為學校自辦報紙《校園新聞》的小記者。

休斯敦市一家日報社的新聞編輯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會到克朗凱特所在的學校講授一個小時的新聞課程,並指導《校園新聞》報的編輯工作。有一次,克朗凱特負責采寫一篇關於學校田徑教練卡普·哈丁的文章。由於當天有一個同學聚會,於是克朗凱特敷衍了事地寫了篇稿子交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凱特單獨叫到辦公室,指著那篇文章說:“克朗凱特,這篇文章很糟糕,你沒有問他該問的問題,也沒有對他做全麵的報道,你甚至沒有搞清楚他是幹什麼的。”接著,他又說了一句令克朗凱特終生難忘的話:“克朗凱特,你要記住一點,如果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在此後70多年的新聞職業生涯中,克朗凱特始終牢記著弗雷德先生的訓導,對新聞事業忠貞不渝。

的確,有很多比這句話還好的建議在無心者聽來是那麼不起眼,而且它們的得來又是那麼的不經意。然而就是這一句看似平常的話,引領著這些精英走上了成功之路,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從值得信賴的人口中說出直言不諱的話總是特別有力量。有時候,是一個智慧喚醒另一個智慧;有時候也許言者無心,卻成為開啟聽者頭腦的一塊敲門磚。一句句天籟之音把一個個天才喚醒,一係列的連鎖效應發生了。世界也隨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