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3)

然而,大多數人隻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打發光陰,他們除了每天這樣以外,別的什麼變化也看不到。他們在自己所建造的牢房裏迷惘、焦躁,他們從未達到過自我解放,從未作給自己以人身自由的決斷。即使在最自由的社會裏,他們也不敢決定自己的人生如何度過。他們去工作是為了看看世界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觀看別人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了。

目標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它時常會引導你快速地達到成功的彼岸。

你按照目標所指引的方向行動,目標會自動啟發你的潛在意識,我們應該隨時注意保持潛在意識的平衡。如果目標和潛在意識沒有綜合的話,就會失去平衡,那麼人就會變得優柔寡斷了。如果目標在潛在意識裏占了一席之地,你就會自動地向正確的方向進行,也就是說目標能夠將潛在意識明朗化。如果潛意識認為不可能,那麼這個目標就不可能達到。看看身邊那些成功的人,注意一下,他們都是把身心全部獻給他所要達成的目標。

真正成功的人,一星期至少有40個小時在工作,他們對這種過分勞累並不會抱怨。成功的人一直盯住目標不放,所以才會有奮鬥不懈的精神。

如果你已經設立了目標,決定向那個目標努力,工作精力自然會不斷的滋生出來。很奇怪的是,人在選擇目標,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斷努力的同時,就可以發現精力無窮。以前我們常常會在早上醒來時覺得,今天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急著做,於是東摸摸,西逛逛,就這樣糊裏糊塗過了一天,倍感無聊。目標可以驅除無聊,把你帶入發揮潛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人生海洋中,大約有95%的船是無舵船。他們總是漫無目的地漂流,麵對風、海潮的起伏變化,他們束手無策,隻有聽其擺布,任其漂流。結果他們要麼觸岩,要麼撞礁,以沉沒而告終。

還有約5%左右的人,他們有方向、目標,又研究了最佳航線,同時學習了航海技巧。這些船從此岸到彼岸,從此港到彼港,有計劃地進行。他們像現實中的船長一樣,既熟知下一個停泊或通過的港口,也深知航船的目的地。即使航行的目的地暫不明確,也能清楚地知道目標的特性、目的地上應有什麼和現在航行在什麼水域。如果出現大風巨浪,或者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他們不會慌張,因為他們知道,隻要把應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麼抵達目的地就是確定無疑的事。

目標很重要,但我們如何訂立目標呢?

1952年7月4日清晨,一位34歲的叫查德威克的婦女,開始了橫渡卡塔林納海峽的壯舉,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

那天早晨,天氣很冷,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也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鍾頭一個鍾頭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了。她仍然在遊。在以往這種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

15個鍾頭之後,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

幾十分鍾之後——從她出發算起15個鍾頭55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了船。又過了幾個鍾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公裏!後來她說,真正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2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個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記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鍾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遊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因此,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時千萬別低估了製定可測目標的重要性。

我們的目標要像籃球架上的籃球框一樣,如果定得太高了,大家就都投不進籃,如果定得太低,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此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修煉7坐在生活的第一排

“永遠都要坐第一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你勇往直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要坐在生活的第一排。“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第一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親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裏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第一排”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