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夢想勇敢:成長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1)(2 / 3)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於是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

哈佛大學有一調查說,人一生平均隻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後開始出現,75歲以後就不會有什麼機會了。這50年裏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

最後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隻剩5次,這裏麵又有兩次會不小心錯過,剩下的隻有3次機會。所以,迷惘歸迷惘,別忘記更重要的事情:抓住機會。

踮起腳,我聞到了太陽的味道。

_成長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_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著疲憊跟同事聊天,暢談至淩晨兩點。

他18歲出來闖蕩,沒念過大學,今年38歲,是一本著名雜誌的設計總監。如果這是一個老套的勵誌故事,我可能再無興趣聽下去。但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代人是怎麼想的,我反感幾零後幾零後的區分和標簽,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齡人聊不來。人是靠價值相互認同的,而不是年齡。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悶,都是這麼過來的。你要說奮鬥什麼的,我從來沒有,就是一步步來。房子、車子這些東西,說真的,隻要你不傻不笨,踏實做該做的事,到時間都會有的。別去想它,別去管別人怎麼做,相信自己的判斷。守得住,慢慢來。

原新東方老師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裏寫:“我們總是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卻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他指英語,也說人生。說來說去,還是急。

有人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到那個人身邊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或不隻關乎職業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人們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長卻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曆怎樣的階段,現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至23歲那段時間,我很愛翻閱名人履曆。每知曉一個令人羨慕嫉妒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曆,幾歲碩士畢業?何時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學,因為顯而易見,不是每個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確信自己是幸運兒中的一個。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對自己在外形和才華上的優勢得意揚揚;我思考一切嚴肅的話題,閱讀跟這個世界奧秘有關的書籍,向古往今來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們在出版物上閱讀我的文字,在媒體上談論我的名字;我向往名聲、金錢,我反複閱讀許知遠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為另一個同樣驕傲的靈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4歲。

所有的名人書籍、講座都告訴我,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做成事情。但是,你問一個剛剛告別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麼?他想要優異的成績、同學間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後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盡快賺錢、成名、成功。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麼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麼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地對他說:This is my own life.(這是我自己的生活。)

不為什麼,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朋友問我,以後想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嗎?我說,不知道。他詫異,你不是混傳媒圈嗎?我亦詫異,為什麼要在20歲出頭的年紀就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定義呢?難道這個年紀不應該是盡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觸角,去觸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並觀察豐富、蘊藏無限可能性的世界嗎?

下了定義,即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你怎知日後不會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奮的事情?我為什麼不能去做職業旅行家?為什麼不能在碼了幾年字後,突然迷上了攝影?為什麼不?

若你回頭梳理自己的人生履曆,花些心思,會看到一條似乎清晰的軌跡和路線,進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著這樣的路一步步走來的,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啊!

若日後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電遊玩家,我在個人傳記裏也可以深情回顧“我從小就立誌做一名職業電子遊戲玩家”,因為我4歲開始玩電子遊戲,至今仍不輟,算得上發燒友。

我一直對“規劃”二字持有戒備,所謂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忽悠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