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規劃呢?職業生涯是靠機遇和摸索的,如何設計呢?
如果我四五十歲時有機會受邀到年輕人中去開個講座,一定要叫作《我的人生無規劃》;如果我混得灰頭土臉,在世俗意義上是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那我就跟自己的孫子吹吹牛,講講“無規劃之人生”中好玩兒的故事。
當真連自己喜歡做什麼,該如何活都不知道嗎?想贏怕輸罷了。該做些什麼、走什麼樣的路,難道不是循著內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試探出來的嗎?走岔了,就退回來;走得急,就緩一些。時不時停下來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繼續走。
怎麼可能不摔跟頭呢?怎麼可能諸事順利呢?怎麼可能有條一馬平川叫作“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嚐試一些怎知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呢?
從事並非自己誌趣的職業問題並不大,業餘時間發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後來才醒悟,比“不能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災難性一百倍的,是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我曾很喜歡一個朋友的簽名“成為更好的人”,這句不疾不徐卻又溢滿堅定的話,曾無數次給我力量。如今我卻感覺這句話充斥著“更高、更快、更強”的進步論腔調。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親坐在太陽下漫無目的地聊一下午天,童年、成長、家庭瑣事,有沒有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沒讀維特根斯坦的傳記,沒點擊韓寒最新的博客,沒有刷新微博,隻是給自己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躺在戀人的臂彎裏發呆,算不算荒廢生命?
這一代年輕人可能麵臨著某種吊詭的自我矛盾,一方麵,我們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18歲開始蒼老,20歲開始懷舊,盡管仍在青春,“你愛談天我愛笑”的時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鄉愁;另一方麵,我們拚命地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穩定、無慮的生活,想要擁抱住某種確定感,焦慮著,想要立即像三四十歲的人那樣,車房不缺,事業成功。
你,你,你,真的享受年輕嗎?為何你一邊懷舊一邊還在努力奔跑?你,你,你,真的珍惜可能性嗎?為何我看到你寧肯早衰也要擁抱“生活的終結”?
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難道不在於這緩緩經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於未來的宏大勾畫?
一步步,一寸寸,一點點,一天天,慢慢來。
我不知道自己最終要去哪裏,還在一邊晃悠一邊張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這個碰碰那個,試圖去感知、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新鮮好奇著呢。但我確定,我隻會走自己想走的林蔭道;我確定,我會像哈維爾說的那樣,遵從自己的內心,活在真實裏。
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_別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_
什麼叫吃苦?當你抱怨自己已經很辛苦的時候,請看看那些透支著體力卻依舊食不果腹的勞動者,在辦公室裏整理資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調的寫字樓裏敲擊鍵盤算是吃苦?認真地看書、學習,算吃苦?如果你為人生畫出了一條很淺的吃苦底線,就請不要妄圖跨越深邃的幸福極限。
當你看了《杜拉拉升職記》,你覺得外企真好,可以出入高檔寫字樓,說著讓人聽不懂的外語,拿著讓人眼紅的薪水;當你看了《親密敵人》,你覺得投行男好帥,開著名車,漫步澳大利亞的海灘,隨手簽著幾百萬的合同;當你看到一條精妙的廣告,你覺得做營銷好潮,可以把握市場脈搏,縱情揮灑自己的創意;當你看到一位做房地產的朋友,每天和有錢人出入各種高檔場所,發著各種揮霍的微博,你覺得做房地產錢真好賺;當你看到一位快消人員滿世界出差,在各種地方住五星級酒店,你覺得做快消好風光。你瘋狂地愛上了那種揚揚得意的狀態,卻不曾想到你日思夜想稱之為夢想的狀態,其實並不是你看到的那樣簡單。
他所吃的苦,是早就開始每天隻睡3個小時,從N年前的數據查到昨天,一點點做著細致無比的分析;他所吃的苦,是為了去爭取一個客戶,擠在臥鋪大巴上,冒著被偷被搶被撞車的風險,一邊敲郵件,一邊環顧周圍詫異的眼神;他所吃的苦,是為了一套更合理更係統的管理方法,不斷地和各個領導去磨合,去詢問,去思考;他所吃的苦,是為了簽下一個大訂單,自己一個人在他鄉,看著別人的團圓,裝飾著自己的孤單;他所吃的苦,是為了一個上市項目,在自學幾十萬字的材料,讓自己在3天之內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一個行家……他也曾許多次摔倒在泥土裏,甚至讓別人從自己的身體上踩過去。
他成功取得了讓人望塵莫及的榮耀,隻因為他是一個懂得吃苦的人,能夠承擔得起那種厚重的魅力。他辛勤工作的身影,他隨時洋溢的才華,他的一切禁得起歲月的推敲。
如果老天善待你,給了你優越的生活,請不要收斂了自己的鬥誌;如果老天對你百般設障,請不要磨滅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奮鬥的勇氣。當你想要放棄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賣力、天賦比你高的人,他們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個你永遠隻能眺望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