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為夢想勇敢:成長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3)(3 / 3)

L是個有狂熱新聞理想的人,改版第一期,她和我們一樣,在辦公室待了一個星期沒回家。她本要考雅思,準備出國讀新聞,但那段時間,她把英語全都給放下了,以至於後來幹脆“裸考”,結果自然也好不了。但她和我說,沒事兒,隻要能讓她幹喜歡的事就行。宿舍晚上斷電,稿子沒寫完,她就跑到走廊或水房有電源的地方繼續幹活。

L是個做事極其認真靠譜的姑娘,交代給她任何事情,她都能按部就班一步步實行。比如讓她幫助記者整理外圍采訪資料,有些實習生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甭管重要不重要,大稿小稿全給你貼一個文檔裏發來。但L整理資料後,會把所有素材按照不同的性質做一個分類,然後再附帶一個分析報告,告訴記者有哪些角度是其他媒體做過的,哪些角度做得不夠,哪些角度是完全空白,記者們拿到這樣的資料都讚不絕口。更可貴的是,並沒有任何人要求她這麼做。

在獨立做稿子方麵,當時L的寫稿能力並不是最出色的,她的很多稿子,後期編輯都要費很大的力氣,有些甚至就是把素材和錄音拿來重寫。但L的特殊之處在於,交給她任何一個采訪對象,哪怕難度再大,她都會想辦法給你搞定。

她的第一篇長報道是采訪一個準備選舉總統的阿富汗女議員,位高權重,聯係方式又沒有,其實我當時對這個稿子能做出來並沒有抱太大希望。但L就是搞定了,而且她隻告訴我搞定了,並沒有細說過程。

後來我才知道,那一周,L不吃不睡,用盡了一切辦法,找駐外記者,找阿富汗當地的華人,找阿富汗駐華使館……個中艱辛,可以想象。編輯問她,你有沒有和林老師說你找人的過程有多不容易,L回答,沒有,編輯隻要結果,我說那麼多過程,不太職業。

後來,我帶L做一個大專題,是雜誌創刊33周年的名人回訪。列出的名單都是各界大咖,采訪難度基本上都是A級,我給了L10天時間,要求她聯係上名單裏的這十多個人,並說服對方接受采訪。L又自動進入了不吃不睡模式,每天我到辦公室,無論幾點,都能看到她坐在電腦前,查資料,打電話。每天早中晚,她都要給這些人打一個電話,或是催進度,或是說服他們接受采訪,對方不同意,就第二天再打。我不知道她是怎麼說服對方的,也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受了多少氣挨了多少罵,她一個字沒提,但最後她就是搞定了這當中的大多數人。我曾經跟她去其中一個大咖家中采訪,聽到那個大咖說,其實我根本不想接受什麼采訪,但就是受不了你這個小姑娘一天幾個電話。此事之後,雜誌內部開始有一種說法,當你遇到搞不定的采訪對象時,請找L;還有另一個說法是,本刊對外承諾,不首先使用L。

L的不吃不睡模式真的很嚇人,做完這個專題,回寢室她就暈倒了,在宿舍躺了十多天才緩過勁兒來。來雜誌的時候L有點嬰兒肥,現在看她,瘦得跟仙鶴似的,哪有什麼工作比身體還重要?但L就是這樣的人。

後來她也拿到了好幾個英國名校的Offer(錄取通知書)。其實雜誌原本的招人計劃裏是沒有L的,當時我的考慮是,L還小,出國讀書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開闊視野,還可以幫雜誌做些國外的選題,工作的事等她畢業回來再說。但L不聲不響就把那些Offer給拒了,而且誰也沒說。

雜誌決定留下L,我是電話告訴她這個消息的。聽得出她有點激動,但電話裏隻是和我說了謝謝。後來我聽其他同事說,她放下電話,跑到公司的樓梯間一個人大哭了一場,眼圈紅紅地回到辦公室。不過,她還是誰也沒說。

在紙媒日漸衰落的今天,有這樣優秀的年輕記者,對於任何一家媒體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但在我看來,隻要真正優秀,真正具有符合這個職業特質的實習生,即使沒有獨立操作稿件的機會,還是能有許多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前幾天晚上收拾舊物,翻出了在報社實習時的求職簡曆,好多以為自己已經忘掉的過往時光,紛紛湧上心頭。但有一幕場景我永遠記得,並常常拎出來提醒自己。有一次飯局時,我問主編,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好記者。他豎起一個指頭說:“就一句話,聰明人下笨功夫。”

_把自己逼成超人_

誰在逼你?某年之前我一直以為是老師,是父母,是他們老去之前的控製欲。那時候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哪怕隻是簡簡單單少上節課,都可以開心得像中了彩票。尤其是那些厭學的日子裏,巴不得突然得到一大筆錢然後離家出走。讀了一些書自以為懂得了很多,然後用那些半生不熟的道理跟他們理論,可是總是講不通或者不管不顧。然後某一天,突然給那邊打電話,你發現再也沒有了命令和控製,有的隻是囉唆著問好不好。可是這時候,能說不好嗎?自由給了你,當父母不再逼你的時候,就是生活開始逼你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