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為美好付出:堅持那些不變的,才能去適應變化著的(2)(2 / 3)

“是的,我也聽說了,可是,我都是成年人了,肯定跳不好,再說……”

“你不是一直覺得自己文筆不錯的嗎?為何不向報紙雜誌嚐試投稿?”

“是的,可是,誰知道有多少人都在投稿呢,我不行的,再說了……”

“經常聽你不滿於現在的提升空間,還想繼續深造,那怎麼不去呢?”

“是的,我覺得這樣下去提升空間不大,可是,如果重新求學的話,考不上怎麼辦呢?還有……”

……這種對話每天都在發生。感到熟悉嗎?有沒有自己的影子?古典老師把這種人稱作“Yesbuter”,真是貼切極了。

讀到Yesbuter,我笑了,可是,自己不也是一個Yesbuter嗎?

總是在猶猶豫豫、思前想後中放棄了很多可能。我們總是這樣,有一個衝動,卻有更多的理由來牽絆自己。我們永遠無法投入,僅僅純粹地做一件事情。最後,無論怎樣選擇,我們的焦慮都不會消失,隻會做著這件事情,卻想著另一種可能,繼續懷疑和後悔。

真的,人生需要有那麼多顧慮嗎?真的有必要嗎?

如果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穿了自己一直想嚐試卻不符合一貫風格的一件衣服,能怎樣呢?

似乎並沒有太多人留意到。在最初的一點窘迫感之後,你越來越自然,你很開心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並有一種打破常規的快樂感。

如果放棄了自己不滿意的工作,繼續求學深造給自己充電。順利通過,那麼你成功了。如果沒能達到標準,你嚐試過了,收獲了知識,當然,不僅僅是知識。你還收獲了經驗,收獲了閱曆,收獲了很多感悟。為何要後悔,既然盡力嚐試了,便不後悔。

最可悲的是,選擇嚐試一條路,卻不用心走路,頻頻回望那個岔路口,懷疑自己的決定。最後,真的失敗的時候,說:“我就知道……”

你猜怎麼著?正是因為各種的顧慮牽絆著,你才無法用心投入當下的選擇中,做好它。

如果你仍是一個Yesbuter,就總不會開心,也無法真正成功。因為,有那麼多事情,你還不確定是否做出過正確的選擇,你總在後悔些什麼。

為什麼要給自己假設那麼多的理由呢?難道,我們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享受其中的快樂嗎?我們放肆地笑了一場,我們在一件舊衣服上作畫,我們高高大大地站在一群孩子中間學遊泳,世界也沒有因此毀滅,不是嗎?

可否就從現在開始,不再做Yesbuter,不再給自己多餘的顧慮,不再否認自己。

來吧,就讓我們追求想追求的,圓滿想圓滿的,享受我們的選擇,快樂此刻的快樂!

_帶著感激走,我看好你_

臨近畢業的一天,班主任找到我:“有一家南方的大醫院需要品學兼優的學生,我推薦了你。”

筆試、麵試,帶著憧憬,我踏上了列車。然而,下了火車,轉了幾趟公交被拉到郊區,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大醫院的分院!一種上當的感覺油然而生。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外科主刀大夫,但醫院堅持把我分到內科,美名其曰“鍛煉綜合素質”。想到隻是見習,我就勉強接受了。讓我忍無可忍的是,科裏根本沒把我當醫生使用。從搬桌子、掃地到修電腦等毫無技術含量的活,幾乎成了我的專項。我在忿忿中度過3個月,期間又被安排到門診輪轉一圈,終於定在了外科。

外科是個大科。初來乍到,我一方麵保持謙虛謹慎,一方麵又刻意擺出聰明伶俐的姿態,期待有一天能夠進入主任的法眼。一個周末,我下班路過主任辦公室,突然見他招手,我壓住內心的激動,問:“主任,有事嗎?”他拿出一摞資料,說:“我要到醫科大學講課,你把這些整理一下,做個課件,下周交給我。”這事不難,本來我準備用兩天時間認真做,可中途來了同學,多喝了幾杯,酒醒後,連夜加班,總算完成。第二天上班,主任要求我當眾把課件演示一下。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電腦,不到5分鍾,他就不耐煩地喊起來:“停!你這是想讓我去丟人呀。”我清晰地聽到一陣竊笑,感到透骨的悲涼。說實話,這課件不算精致,但也不是很差,或許他根本就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人。

從此,我逐漸淪為邊緣人物,這讓我更清楚地看清某些同事的嘴臉,也更清楚地認識到像我這樣無背景的小人物,永遠得不到他們的尊重。煎熬了近一年,我決定離開。辭職之前,我向班主任控訴了這家醫院。沒想到,我沒有得到絲毫同情,他說:“社會不是真空狀態,如果你隻是看到陰暗麵,說明你不夠成熟。如果你是帶著怨恨離開的,我絕不看好你的未來,因為你會發現第二家、第三家更糟糕。”班主任的話像鞭子一樣抽在我心裏,我留了下來。

既然不受重用,那我就把抱怨的時間花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每一次病曆的書寫,我都像練書法一樣一絲不苟。機關組織醫學講課競賽,我硬是叫美國的同學把最前沿的醫學理論翻譯過來,充實在講稿中。業餘時間,我嚐試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撰寫醫學論文。那段日子,我內心萌發著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