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自古以來許多人都走入追求長生不老的歧途。如今,談論養生的書和文章,通過追根溯源,仍然向歧路上誤導人們。
根源在彭祖。據史書記載,彭祖向堯帝獻野雞湯,被封於彭城,故名彭祖。彭祖善於養生,曆夏、商兩代,壽800歲。養生而致800歲,神經病才會相信。
追根溯源也至老子、莊子。
《史記》說老子“以自修道而養壽也。”老子“修道”,可以解釋為打坐、練氣功。《史記》又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曰二百餘歲。”《史記》所記並非都是史實,也有傳說,而關於老子壽命的傳說顯然不可信。那麼,老子“修道”的功效也就不可信。
莊子寫過一篇文章叫《養生主》,“主”的意思就是要領。我們熟知的“庖丁解牛”成語故事,就出自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人生道理,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養生大相徑庭。
孔子73,孟子84,在古代,孔子、孟子的確算是長壽,於是便挖掘了孔子、孟子的養生之道。
孔子說“仁者壽”,講的是人生修養;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講的是人生追求;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講的是人生情懷;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講的是飲食要求。可是,這些話都被當做孔子的養生語錄。
孟子對他的弟子公孫醜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因為有這句話,就說孟子是氣功大師。細讀《孟子》原文,就可知道,“浩然之氣”就是仁義道德之正氣,這是指精神,哪裏是什麼氣功!
追根溯源至張仲景,才覺得有一定道理。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開篇之句是:“每當我讀到扁鵲使虢國太子起死回生,望齊侯氣色而知其病根的記載,無不慨歎其醫術高超。隻怪當今士大夫,不留心醫藥,不鑽研方術,無以療尊親長輩之疾,無以救貧賤百姓之病,無以保自身安然無恙,以養其生。”
張仲景說的“以養其生”,就是治病救人,保養生命,並非追求長生不老。可是,張仲景之後,養生的概念依然沿著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的歧途走下去。
曰節食養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養生者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養生者節食不是絕食,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七八分飽,而是餓得不行了才吃一點東西。節食的最高層次是辟穀。辟穀之“辟”,是排除的意思,就是排除五穀。為什麼不吃五穀呢?因為五穀在腸中積成糞,而且產生穢氣。那吃什麼呢?吃膏丸。這膏丸是五穀之外的大棗、芝麻、板栗、茯苓、人參、蜂蜜等高營養食物製成的,吃幾丸就可保證餓不死。這倒符合現代生命科學,可是也證明了辟穀的欺騙性。實行節食和辟穀,就能長生不老嗎?養生者堅信不疑。因為《大戴禮記》說:“不食者不死而神。”除了節食和辟穀,還有許多千奇百怪的養生方法。比如,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中的老地主每天早上要吃泡棗。所謂泡棗,就是把幹棗塞於女人陰部泡漲。他的小老婆捉弄他,丟進尿盆裏泡漲。可憐老地主吃了一輩子尿泡棗而不知。
曰導引養生。古代說的“導引”,就是現在說的氣功和體操,包括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用現代生命科學來衡量,這些“導引”之術的確能健身。可是,這些“導引”之術與陰陽理論相結合,就轉向了房中術。低層次的房中術是男女交合技巧;高層次的房中術是交而不射,美其名曰“采陰補陽”,宋徽宗是這方麵的大師。
曰服丹養生。先有煉丹術,後有靈丹妙藥這個詞。把含有砷、汞、鉛等元素的礦石煉成丹,毒性是很大的,但古人哪裏有現代化學知識,他們隻有可笑的理念,比如,煉丹爐裏是要加鬆子的,因為鬆樹長青不老呀!
關於士大夫服丹,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裏有生動描述。直到明、清,服丹者仍不乏其人,名相如張居正,明君如雍正。
觀古人養生之術,皆非醫術。醫術不能保人長生不老,故而尋求醫外之術。醫術尚不能保人長生不老,醫外之術就能嗎?故而荒唐。
看當今媒體,充斥著養生,不必細說。隻說一事。湖南衛視一個娛樂節目,請一個道士談養生。說每一口飯必須咀嚼36下。噫,如此吃飯,隻有閑人耗得起,比如道士們。勞動者,不管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都慣於狼吞虎咽,因為急著工作呢!勤勞終年的農民若聽到此道士所言,必定罵他“飯在嘴裏就變成屎了!”話雖尖刻,卻生動、也解氣。
今天講養生,一定要在現代生命科學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吸取古代的糟粕,更不要聽信現代的旁門左道、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