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沒有100分(1 / 1)

如今,養生的電視節目收視率高,養生的報紙閱讀率高,養生的書籍銷售量大,養生的網站點擊率高,人們對養生的講座趨之若鶩,街頭巷尾公園廣場茶樓酒肆凡人群聚集之所都在交流養生心得。也就幾年的工夫,我們已經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養生時代。

在古代,隻有衣食無憂、人數極少的社會上層才講究養生,絕大多數食不果腹的平民百姓隻求活命。民以食為天,如果年複一年豐衣足食,便譽為太平盛世。太平的本義就是足食,足食而後安寧。《漢書》對太平盛世的定義是:三年足食有餘曰“豐”,九年足食有餘曰“登”,十八年足食有餘曰“平”,二十七年足食有餘曰“太平”。即使在太平盛世,終年辛勤勞動的平民百姓也隻是不餓肚子而已,哪有資格談養生。上下五千年,隻有西漢文景時期、唐代唐玄宗時期、清代康乾時期勉強算是太平盛世,此外的漫長曆史都與饑荒相伴。不讀史書不知古人的饑餓,那就看看近現代來推測古代吧。且不說國民政府時期兵荒馬亂水旱蝗災餓殍載道,就說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三十年,糧食一直短缺,特別是劉少奇定性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餓死恁多人,50歲以上的人至今記憶猶新。而實行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食品極大豐富,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

豐衣足食而後養生。但是,我們是處在全民養生的初級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新的觀念雖然樹立但不牢固,舊的觀念雖然過時但尚未退場,許多人身不由己地麵臨著兩難抉擇。

先說吃,難以控製食欲。過去醫生講營養不良,就是指營養不足;現在醫生講營養不良,主要是指營養不平衡: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維生素、粗纖維攝入過少。關於營養平衡,許多人都能認識到,但是許多人都難以做到,因為美食美味是擋不住的誘惑,口腹之欲是管不住的享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布好幾年了,做到的人少,做不到的人多。

再說胖瘦,難以擺脫榜樣的影響。“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楊貴妃三千寵愛於一身,唐代流行胖為美。如今的女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卻仍然盯著影視明星時裝模特東施效顰,執意減肥瘦身,不惜犧牲健康。男人們呢?幾千年來社會上層的胖人製定價值標準,胖是富態,瘦是可憐,到如今,胖人仍然虛榮,瘦人仍然自卑,許多人寧願胖不願瘦。

第三說運動,難以拋棄玩的心情。生命在於運動,但是許多人認為運動在於樂趣,於是把玩當運動,比如玩球,比如野遊等,而玩的運動隻有周末才能進行,那麼周一到周五,就以車代步,結果“一曝五寒”,健康減半。若把玩的心情拋棄,便可做到天天運動: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生命在於運動,這話太簡練,應再加上兩個字:生命在於天天運動。

第四說煙酒,戒與限,何其難。每天抽煙,喝酒一次超過半兩,必然影響其他方麵的養生效果,明知有害,卻不能自拔,蓋因心癮作怪。更有調侃者,以偉人的年齡和嗜好言之鑿鑿作辯解:喝酒不抽煙活到七十三,抽煙不喝酒活到八十三,抽煙又喝酒活到九十三。其實,這個段子是解嘲。解嘲者,內心必然矛盾。比如,馬克·吐溫說:“戒煙有什麼難,我已戒了100次了。”反反複複,內心怎不矛盾?

第五說精神,難以保持追求。精神養生不亞於物質養生,“知足者常樂”,就是精神養生,但不如“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境界更高,這點“精神”,就是追求,追求傾注的事業,追求人生的完美。想起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它們合理膳食,不胖不瘦,盡情玩耍,自由運動,無不良嗜好,除了天生的遺憾——隻能拍黑白照片,拍不出彩照,別無所求,一切滿足。養生,我們要做大熊貓嗎?不,還是要有精神追求。

養生,何止這五個方麵,就這,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全做到。可以說,在全民養生的初級階段,養生沒有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