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素與吃齋吃素與吃齋(1 / 1)

吃素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小時候某一次吃肉太多,吃忤心了,從此再不吃肉;另一種則是素食主義者,堅信植物食品有利健康,動物食品有害健康。本文所言“吃素”,就是指素食主義者。

素食主義者的理論之一是:動物食品所含的一切營養,在植物食品裏都有。這話千真萬確,但是,所含的量有所不同。就某種營養而言,要達到一定的量,吃少量動物食品就夠了,而植物食品則要吃一筐,你能吃一筐嗎?不能,那麼就會缺乏這種營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色氨酸是人體必需的20種氨基酸之一,人體不能合成,隻能從食品中攝取,它在動物食品裏含量豐富,而在植物食品裏微乎其微。吃素的人,由於不能整筐整筐地吃含有色氨酸的植物食品,所以往往缺乏色氨酸。色氨酸缺乏,會影響睡眠,使人不瞌睡,所以老和尚能整夜坐禪,而我們俗人則不能。不過我們俗人為了功名利祿而忙碌,需要充足的睡眠、旺盛的精力,還是不要缺乏色氨酸的好。

素食主義者的理論之二是:草食動物如牛、羊、鹿,光吃草照樣膘肥體壯,人豈不能?這種理論忽視了人與草食動物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草食動物吃的是草,卻能在體內合成所需的各種營養,包括各種氨基酸。比如奶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而吃素的婦女,奶水肯定沒有吃葷的足。所以,這一理論也站不住腳。

本文之目的,不是反對素食,因為人各有誌,不可勉強;也不是提倡光吃肉,因為人的消化係統畢竟不同於肉食動物。本文主張雜食性,葷素皆食,以素為主,以葷為輔。雜食性,是人類天生的食性。

所有生靈進化到今天皆不改其食性。我們以為豬是吃糠的,其實隻給豬吃糠是對豬的“虐待”。豬也是吃肉的,它老是拱地,你以為它是在學農夫耕田嗎?非也,它是在找土裏的蟲蟲吃。為了滿足豬的營養需求,現代集約化養豬,飼料裏都加有骨粉或魚粉。我們以為熊貓是吃竹子的,其實熊貓既有“熊”性又有“貓”性,也會捕食比它弱小的動物。人類也是這樣,祖先既采食野果,又茹毛飲血,我們今天既吃五穀果蔬,又膾不厭細,完全是食性相傳。

說罷吃素,再說吃齋。一般以為吃齋就是吃素,其實並不盡然。吃齋者還有第二種理論:不殺生即為吃齋。吃肉必然殺生;喝奶則不會殺生;吃蛋也可能不殺生。飛鳥野禽的蛋,一般都能孵雛,吃了即殺生。母雞、公雞混養生的蛋,也基本上都能孵雛。而純養母雞所生的蛋,沒有受精,就沒有生命,絕對孵不出小雞來,吃它就不是殺生。持這一理論的有個著名人物叫段祺瑞。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的衛隊槍殺遊行的學生,就是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的那場學生運動。據有的史家考證,段祺瑞因為衛隊擅自開槍而謝罪,發誓從此吃齋。但為了增加營養,他親自養了一群母雞,絕對與公雞隔離,下的蛋被稱為齋蛋,他每天都吃。如今,現代化的蛋雞場,養的全是母雞,即便搭配幾隻公雞,也隻是為了給母雞以性刺激,讓母雞們多下蛋。公雞、母雞分籠飼養,畫地為牢,是絕對不允許交配的。所以,現在市場上的普通雞蛋,吃齋者盡管放心吃。倒是那些“笨蛋”、“土雞蛋”,有可能是公雞母雞混養所生。

任何理論都要與時俱進,吃的理論亦如此。為身體健康計,吃素者不妨吸收吃齋者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