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與豬並列,豈不褻瀆人類!可是,電視上營養學家把人的啤酒肚比作豬膘油,網絡上無數網民又對四川地震幸存的“豬堅強”給予擬人化讚美,再追根溯源,豬八戒不也亦人亦豬嗎?如此看來,把人與豬並列,也是可以容忍的,而要把營養平衡的道理說清楚,還要從農作物說起。
營養平衡,原本是農學名詞。一百多年前,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發現農作物至少需要13種元素:分別是碳、氫、氧、氮、磷、鉀,這些是大量元素;還有微量元素,分別是硫、鐵、鋅、錳、銅、鈣、硼。碳,通過葉子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獲得。氫和氧主要從水中獲得,水的分子式是H2O。當前抗旱澆麥,從營養角度來說,就是給小麥補充氫和氧。氮、磷、鉀不必說了,就是肥料,作物需要的多,而土壤裏含量少,所以必須施肥。其他7種礦物質,土壤裏一般不缺乏,如果缺乏,也需要人工補充。李比希說,這13種元素,最缺的那種,叫最小養分,而最小養分決定作物的產量,其他元素哪怕再多也枉然。這是李比希發現的定律,叫“最小養分律”。這好比13塊木板箍成一隻水桶,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水桶的容量,這就是“木桶理論”。讓13種元素平衡,都不缺乏,就叫營養平衡。作物植根土壤,讓土壤中的各種養分絕對平衡,盡管可以測土施肥,也是不可能的,隻能大致平衡。現在有無土栽培,讓作物植根於有限的容器,容器內的營養液是人工按比例配製的,才可以做到絕對平衡。
作物所需的13種元素,人體也需要,但是人不是直接吃這13種元素,而是吃這13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合成的有機質,這就是蛋白質、脂肪、澱粉、糖、維生素以及與這些有機質結合的礦物質。這些有機質各按一定比例滿足人體需要,就叫人的營養平衡。人的營養平衡也像植根土壤的作物,隻能做到大致平衡,不可能絕對平衡,因為你不可能像配製無土栽培的營養液那樣,每頓都用天平稱,用計算器計算。但豬可以做到。
豬的營養平衡是人給它做到的,這就是配合飼料。配合飼料類似無土栽培的營養液,可以做到各種營養絕對平衡。配合飼料的推廣,隻有二三十年的曆史。豬被人類飼養幾千年了,一直吃糠咽菜喝泔水,還不能管飽,所以有“豬得糠”、“牛得草”,即為心滿意足之說。豬也托改革開放之福,吃上了各種營養齊全的配合飼料。許多人隻知道豬肉咋吃,並不知道豬是咋長的,以為豬吃的配合飼料都是“瘦肉精”之類的有毒化學物質。其實不然,配合飼料從來禁止添加“瘦肉精”,偶有不法之徒違禁,也難逃過豬肉檢測這一關。配合飼料的主要成分是玉米,約占70%,另外還有魚粉或骨粉以增加蛋白質,還有維生素和礦物質以使營養平衡。從營養角度來說,豬的配合飼料人也完全可以吃,隻是口味差點兒。但是人的食品雖然口味好,卻不如豬的配合飼料那麼絕對的營養平衡。人為什麼不可以按工廠化生產的要求給自己配製絕對營養平衡的“配合飼料”呢?除了百人百味、眾口難調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人來到世上不光要吃,還要學習,還要工作,還要生產出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大家並不在乎絕對營養平衡。因此,人隻要大致營養平衡就行了。吃點素的,吃點葷的,素的如各種糧食、果蔬,都吃一點,葷的如蛋奶肉魚,也都吃一點。總之,做一個雜食性的人,就算是營養平衡了。
豬的生命價值就是長肉,以滿足人的餐桌所需。豬的配合飼料之所以要絕對營養平衡,是為了不浪費飼料而多長肉。而人的生命價值比豬偉大,不光是為了長肉,所以人的營養平衡不必像豬那般講究。
謹以此文諷諫那些過分講究科學飲食的人。
白宮的玉米粥迎接奧巴馬。小布什走了,奧巴馬來了,白宮換了新主人,但是,白宮的食譜沒有變。最早從尼克鬆開始,美國總統的每周食譜都有兩頓玉米粥。
白宮的營養師為什麼給他們的總統規定每周兩頓玉米粥呢?那是因為,玉米是美洲的傳統食物,而且營養豐富。
玉米原產美洲,至少有7000年種植曆史,像我國的穀子一樣古老。至今,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平時仍然喜愛吃玉米,每逢盛大節日,家家戶戶都要以玉米為主食。
1492年,哥倫布船長發現美洲新大陸,也發現了玉米。玉米比歐洲、亞洲、非洲所有的春播農作物產量都高,而且不擇冷暖,不擇水旱,不擇肥瘠,到處都可種植。玉米傳到歐洲,成為主要栽培作物。但是玉米不適合烤麵包,所以歐洲人不習慣吃玉米,而把玉米作為飼料。歐洲人移民美洲後,受印第安人影響,慢慢形成了吃玉米餅、喝玉米粥的習慣。如今,美國是世界第一玉米生產國,產量占世界的一半。美國玉米多用作飼料,最近幾年又用來生產酒精,以替代石油。在美國,人吃的玉米雖然隻占產量的很少一部分,但傳統沒有丟。美國人保持吃玉米的傳統,並非懷舊,而是因為玉米的營養豐富。玉米的鈣含量堪比牛奶,鐵、硒含量也高於其他作物,維生素含量是小麥、大米的5~10倍,其中維生素B5可增強人的體力,玉米胚中的脂肪酸是最好的脂肪酸,已被證實的50種保健成分中,玉米含了7種。所以,白宮的營養師要把玉米列入總統的每周食譜。在中國,玉米的價值更是非比尋常。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幾十年後,玉米傳入中國。因為它比穀子、高粱產量高,所以很快占據主導地位。到康雍乾盛世,人口兩三億而糧食能自給,玉米功不可沒。當然還有紅薯,紅薯也起源於美洲,在哥倫布之後傳入中國。在清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時候,如東漢、盛唐、北宋、明朝中期,都不超過6000萬,說明中國傳統的農作物隻能養活這麼多人。農學家對玉米、紅薯的如此讚譽,得到了曆史學家的普遍承認。
清代太遠了,就說新中國吧。人民公社時期,農民把小麥作為公糧無償繳給國家,作為餘糧很便宜地賣給國家,一口人隻剩下幾十斤,隻有節日才吃頓白麵,平時都是吃玉米。玉米粥,一個壯勞力一頓能喝一鍋。不過農民不叫玉米粥,叫“糊塗”。我們生產隊一個體力強健的婦女突然生病了,去鄉衛生院看中醫,自述飯量大減。醫生問她一頓喝幾碗糊塗,答曰:“三碗。”那時的碗,都像現在吃燴麵的碗。醫生大驚,又問,沒病時喝幾碗?答曰:“六碗。”
現在,農民天天吃白饃撈麵,但是每天至少要喝一頓糊塗,不喝便想得慌。在城市,營養師一提喝粥,必推薦燕麥粥,因為這是西方人的飲食傳統,要不就推薦小米粥,因為小米在中國古代是五穀之首。之所以忽視玉米粥,是因為他們不懂農業。
燕麥,耐寒耐旱,主要在西北地區種植,營養豐富,但產量很低,所以不具備推廣價值。燕麥的一種叫蓧麥,比燕麥產量稍高,麵積稍大,但如果全國人民每天都喝蓧麥粥,也是不夠的。小米也是這樣,雖營養,但量不足。而玉米種植麵積大,產量高,中國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玉米生產大國。中國的玉米也主要用作飼料,但中國的農民以及保持農民本色的城裏人永遠都喜歡喝糊塗。
關於玉米,我浮想聯翩。如前所述,玉米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5,而維生素B5可以增強人的體力,我們生產隊那位婦女之所以體力強健,莫非正因為她每頓能喝六碗糊塗?曾在電視上看到,南美一個印第安部落,人人擅長跑,秘訣就是途中不停地喝玉米粥。二十年前陪女兒看動畫片,知道大力水手,他一吃菠菜,便力大無比,女兒因此喜歡吃菠菜,而菠菜是不含維生素B5的。若動畫片改為大力水手喜歡喝玉米粥,則更具科學道理,那麼今天的80後,恐怕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養成喝糊塗的習慣了。
現代人為了口福而食不厭精,為了營養平衡也食不厭粗。玉米比燕麥、蓧麥、小米更粗,所以應首選玉米。煮玉米粥,要放點堿麵。維生素B5與其他分子結合而存在,在堿性環境裏才能分解出來。堿性能使澱粉糊化,使玉米粥更黏糊。堿性能使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玉米粥的香氣由此而來。
我們男人,都當不了總統,難道不可以像總統一樣喝玉米粥嗎?女人也要喝。我曾讀過《清宮瑣記》,是個西方女人寫的。這書被史學家視為“信史”,書中說慈禧太後也喜歡喝玉米粥。慈禧皮膚那麼好,莫非是喝玉米粥喝的?因為皮膚粗糙的人,都缺乏維生素B5。那麼,當不了太後的女人們,也都喝玉米粥吧!
陸羽《茶經》解讀與增補
古代飲茶者必讀《茶經》。讀《茶經》而後知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飲茶飲個明明白白,不亦樂乎!
陸羽《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原文7000字,言唐代茶事。而一千多年後,茶事已今非昔比,所以無需照搬原文,隻需掌握於今有用的部分即可,但需要解讀與增補。
茶的起源《茶經》原文摘譯簡編:茶樹起源於南方,矮者幾尺,高者幾丈。其字,或寫作“茶”,或寫作“荼”。野生茶樹為上,人工栽培的次之。陽坡茶樹為上,陰坡茶樹次之。茶因產地不同而不同,品質差異很大。
解讀與增補:現代植物學也肯定茶樹起源於南方。茶樹分為灌木型茶樹(矮者幾尺)和喬木型茶樹(高者幾丈)。茶的利用可追溯至神農。“神農氏嚐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之“荼”,一字三義:一、茅草、蘆葦之白色的花絮,有成語“如火如荼”;二、苦菜,《詩經》裏有“荼”字;三、就是指茶,“得荼而解之”就是說茶葉可以解毒。據說漢代就有“茶”這個字,到唐代“茶”、“荼”並用,陸羽《茶經》用“茶”字,不用“荼”字,慢慢地人們也都不再用“荼”字。野生茶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當然比人工栽培的好,可惜現在野生茶樹太少了,隻能靠人工栽培的茶樹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陽坡的茶樹日照充足,光合作用強,當然比陰坡茶樹好。茶因產地不同,其所含成分有差異,所以品質、品味也有差異,但是差異並非像古人認為的那麼懸殊。不同產地的茶葉的差異主要是品味的差異,而品味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加工方法的差異,在加工之前,鮮茶葉雖然有差異,但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