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療費不要都花在生命之末(1 / 3)

前些時,衛生部一位副部長說,我國大多數人將一生醫療費的90%都花在了生命的最後兩年裏,這很不合理,應當改變。不過,說著容易,要想改變,實非易事。

年輕力壯時,人們多半沒什麼大病;老了,病患也就相伴而至。因此,養老、醫療,是我們的兩大後顧之憂。於是,人們年輕時便拚命攢錢,以備老時之需。都說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高,舍不得大把消費,這對當前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尤為不利。但又有啥法子呢?不捂住錢袋子,老了咋辦?

要想化解這一難題,除了須盡快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製外,還得讓人們老了少患病,特別是少患大病。但要想保持老年健康,也有不少問題要解決。其中尤以人們的生活理念、健身意識等最需扭轉。

社會上的勞動者,大致可分為腦力與體力兩大類,即古人所說的“勞心”、“勞力”者是也。目前,我國的兩大類勞動者,可以說年輕時很多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勞心者,工作所累,殫精竭慮,由於缺少體力活動,自然難逃“亞健康”;勞力者,多半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也極易感染病患。如此,年輕時“亞健康”,老了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也便極易“不健康”了。所以,防止年輕時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便是實現老年健康的關鍵所在。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目標?筆者以為:首先,要改變輕視“亞健康”的意識,不要把小病小痛不當回事。其次,勞心者應多參加體育鍛煉,勞力者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次,須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樂觀向上、心寬意平,少與人動怒鬥狠,因為“悲怒生百病”,最易致人“亞健康”或不健康。

怎樣做到上述幾條?這就需要轉換傳統的觀念意識。譬如,把防老治病的儲蓄拿出一部分,花在保健上,學習健康知識,獲取健康資訊,加強體力鍛煉,做健康體檢,提前“投資”健康,防“患”於未然。這部分錢看似提前消耗掉了,但對保持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特別是能降低患大病的幾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對此就有切身體會。因幹的是“案頭工作”,平日裏久坐不動,常感腰酸背痛,夜間亦常失眠。但每次出去旅遊時,一番長距離步行或登山後,便覺神清氣爽,飯也吃得香了,覺也睡得熟了。

人的身體有如一台機器,經常加以保養,有了小故障也及時修理,便能整舊如新,不至於提前“報廢”。這道理,想是一般人都易明了的。

果真大家都能身體力行地轉變觀念,換個“活法”,那麼,改變“醫療費集中在最後兩年花”的狀況,也就可以做到了。這些,既對自個兒養生有益,又能拉動消費、繁榮經濟,可謂“利國利民”之舉,何樂而不為?

近日,有朋友給筆者發來一條手機短信,閱後頗覺是養生的至理名言,現摘錄如下,與大家共鑒:人到中年,就得保養;注意節奏,休息延長;平時多動,不要賴床;逛逛公園,嗅嗅花香;約個朋友,論個短長;交心談心,心胸坦蕩;去除雜念,去除邪想;讀讀書報,寫寫感想;吃吃美食,買買服裝;精神抖擻,心情舒暢……

消費者之難

如今,做一個消費者,是件很難的事;做一個食品、保健品的消費者,那就更難了;而要做一個不上當的消費者,那簡直是難上加難矣!

在短缺經濟時代,商品匱乏,人們逮著什麼買什麼,無需過多思慮,做消費者自然相對容易,現在商品倒是極大地豐富了,可魚龍混雜,質價不符的商品太多,人們選購時不得不探詢、思謀再三,做消費者的難度也就加大了。而要選購食品、保健品,因與人們的健康直接關聯,容不得稍許疏忽,故而讓人犯難。

近些年來,市場上出現了多種直接危及人們生命健康或名實不符的“問題商品”,暴發過多起因製假售劣而傷害消費者健康的事件。有人調侃式地編排出了“中國消費者的一天”:早上,從“黑心棉”被窩裏爬起來,用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刷刷牙,洗臉後抹上能“毀容”的化妝品;早餐,就著“蘇丹紅”鹹鴨蛋,吃硫黃熏製的饅頭,再喝一杯“三聚氰胺”牛奶;午餐,主食是陳年有毒大米翻新後做成的米飯,副食有“瘦肉精”豬肉,“吊白塊”粉絲,用“泔水油”炒出的農藥超標蔬菜,“福爾馬林”炮製的海鮮,順便喝上幾杯甲醛超標的啤酒;晚餐,吃添加了“增白劑”的麵條、餃子,就著“工業鹽”醃製的泡菜,飯後再吃含激素的水果……

對此,千萬別一笑了之,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就存在著這樣的風險嗎?怎麼辦?筆者以為,除了吃虧上當後要奮起討個“說法”外,更可以在事前要有所防範,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

怎樣做到“聰明”?筆者在此試列舉幾條。

不買商家吹噓過度卻又未經過權威部門或眾多消費者驗證過的商品。商家為推銷某種產品,總是要大做宣傳,常常將其功能吹得天花亂墜。越如此,我們就越要小心了,盡量不受其蠱惑。

記得前些年什麼“神功元氣袋”、“頻譜治療儀”之類,曾經地毯式廣告轟炸,風靡一時。既然這些東西能“包治百病”,為何後來又銷聲匿跡了?可見其功能並不見得如何神奇。如今,這類保健品仍舊是花樣翻新,種類百出。像什麼“×××矯形內衣”、“×××神奇魔環(項圈)”、“×××健體水杯”等等,無不將其保健或治病功能吹得神乎其神,且售價畸高。在未能確認其功能名實相符之前,咱們還是慎買為好。

不買非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一定要認準是否正規廠家生產,包裝上是否有商標、廠址、保質期等;沒有,切記別買。

不買特廉價的食品。若售價特低,那便多半是粗製濫造品、“處理品”、原料來源可疑品等等。為避免上當,還是不要圖便宜。不然,很可能會“貪小便宜吃大虧”。

除了以上各項外,一定還有不少筆者未能想到的防範辦法。但願有眾多有心人細加研討和搜集,然後廣為傳播給消費者,以期讓大家理性消費、“智慧”消費,盡可能減少上當受騙的現象。倘果真如此,那些不法商家再想“忽悠”人,也就不那麼容易得手了。

當然,筆者在此提議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是讓人提心吊膽的消費環境逼得我們要出此“下策”。而要想從根本上淨化、優化我們的消費環境,還需要各有關部門出台更嚴厲的整治措施,製定並落實更完備的相關法規,使不法商家徹底失去“用武”之地,不再有機可乘!

期待有那麼一天,抑或是“傻瓜”消費者,也不會再上當受騙了!

竟有人說,新醫改成功將是悲劇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宗立成在抵京參加政協會時,爆出驚人之語:“醫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國人民的悲劇!”並說:“我敢這麼說,就甘願受千夫所指,不怕被人罵!”

如此看來,宗委員是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等著大家來罵的。不過,他的這番話經媒體報道後,並未見有多少人群起而罵。或許是大家都知道,他這是站在藥企老總立場的管窺之見;大家還知道,如今有些人巴不得背上“罵名”,因為越罵越有“名”嘛,你要一罵,正中下懷。筆者亦不打算“開罵”,倒是有些異見要說出來。

看病難、看病貴,是全國人民反映強烈的一大熱點問題。為化解此一症結,才有了新醫改,如果不改,老百姓如何能從看病難、看病貴中解脫出來?所以,改是一定要改的,改了才會給大家帶來希望。

至於怎麼改,大可群智群力、獻計獻策,“摸著石頭過河”。我國各個領域內的改革開放,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且現在舉世公認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沒人因這一進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否定整個改革。

不能說正在試點的新醫改方案就已經無懈可擊了。既然先搞試點,就是要看它在“點”上是否具有優越性、可行性,取得了成功經驗才會全麵推開。這期間自然也有個修改完善的過程。

其實,宗委員的驚人之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倘若新醫改“成功”了,怎麼就會是“悲劇”呢?如是悲劇,那說明就根本沒有成功。再者,若在試點上施行已證明是悲劇了,又怎會再推而廣之?因而,“悲劇”一說在邏輯上是無法成立的。

宗委員否定新醫改方案的一大論點,是認為“醫藥分家太荒唐了”。作為青州堯王製藥公司的總經理,自然很關心“醫藥分家”。他說,早先就有醫藥公司經常拖欠他們的貨款,現在更是找上門來,“直接開口要求以後延緩3個月付賬。”又說:“原來由醫院賺的藥品加價,錢還能用來改進醫療設備,今後這錢給醫藥公司賺去了,還會流到老百姓口袋裏嗎?”

或許宗委員說的都是實情,但筆者認為,這正是新醫改要解決的問題。原來由醫院給藥品加價,現在變成醫藥公司給藥品加價,再賣給醫院,看上去醫院沒加價,實際在醫藥公司已經給加過價了,吃虧的還是老百姓。這樣的事情,在新醫改中會允許它發生嗎?不會的,我們應該相信政府有辦法。比如,實行招標製,誰的出價合理,就進誰的藥。

醫院的藥價降下來了,醫院之外的藥店的價格會漲上去嗎?也不會的,藥店經營者必然實行同藥同價。有的藥,醫院沒有,藥店有,藥店會無端漲價嗎?即便會出現這種情形,管理部門可以出台限價令,使其不敢亂漲價。

倒是宗委員未提到的一點,要未雨綢繆加以防範。那就是醫藥分家後,醫院可能又會將診斷費、檢查費、手術費等服務費用漲上去,“堤外損失堤內補”,讓老百姓仍然難以享受到新醫改的實惠。因此,就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補償公立醫院失去的利益,讓其用不著也不允許在“創收”上打主意、想點子。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新醫改理應達到的目標。因為公立醫院的改革目標,就是要實現非營利和公益性。

綜上所述,宗委員關於“醫改成功是悲劇”之斷言,基本上是杞人憂天。

南平市醫患衝突之浮想聯翩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9年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醫患衝突事件:一名農民因腎結石住院,手術後不久死亡,死者家鄉的100多名農民大鬧醫院,與數十名醫方人員發生肢體衝突,雙方各有若幹人受傷;為避免更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發生,市政府出麵,說服醫院接受了患方提出的賠償21萬元的要求;事後數十名醫生在市政府門前靜坐,要求懲治凶手……

在南平市,這起醫患衝突隻是冰山的一角,據報道,該市10個縣、市、區從2006年到2008年共發生各類醫患糾紛554起,總賠付金額高達1171萬元。

在全國,近幾年醫患糾紛已是司空見慣。據報道,2006年全國共發生醫患糾紛估計有1萬起,之後未見數字報道,但隻會多,不會少。2009年,湖南省政府下發文件,要對醫患糾紛集中治理,可見醫患糾紛有多麼嚴重。

關於醫患糾紛,各類媒體的評論多如雪片,大致有下列三種觀點:1.打擊“醫鬧”。由於醫患糾紛居高不下,催生了一群幫助患者鬧事的職業者,“鬧”得賠償以後,他們從中分錢。

2.修改《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的處理,由醫學會負責,輿論認為醫學會可能偏袒醫院。患者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大多不願意做鑒定,隻願“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就“鬧”。於是,輿論認為應借鑒國外的做法,由獨立的第三方牽頭做鑒定,比如消費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