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生病的智慧》為什麼暢銷?(1 / 3)

《大河健康報》報道了我省中醫名家對《不生病的智慧》9個新奇觀點的批評。這9個觀點分別是:一、足底注射當歸能治頭疼頭暈、美尼爾氏綜合征、心髒病、前列腺炎、失眠;二、生吃泥鰍能治慢性膽囊炎、紅眼病、發冷、口渴、肝火旺;三、固元膏能治小兒哮喘、痛風、心髒病;四、不吃水果不影響健康;五、毛豆可治高血糖、高血壓、便秘;六、花椒酒、生薑湯能治牛皮癬;七、“固元膏+忌寒涼食物+泡腳”能治痛風;八、後背撞牆可健身治病;九、一招一式照書學,健康誰都可以做到。

我不厭其煩地把這些新奇觀點羅列出來,是想再一次與讀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如此離譜的觀點,竟被那麼多人奉為圭臬;如此令醫家不屑的書,竟那麼暢銷。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原因大致如下:

一、全民健康熱,催生健康類圖書。我們生逢盛世,普通百姓衣食無憂,而且,城市有醫保,農村有新農合,於是,人們由關注溫飽轉向關注健康,生活觀念升級換代。尤其是龐大的中高收入人群,每吃一口飯,每喝一口水,都要踐行科學養生觀。在這個大環境下,健康類圖書想不火都難。

二、醫學很難學,人們太需要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自診自治的方法了。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出版社豈能放過,連文藝出版社都出版健康類圖書了。這樣的圖書,需要通俗易懂,絕大多數醫生或者不願寫,或者不會寫,他們隻對論文、論著感興趣,因為可以出成果、評職稱,於是,出版社就退而求其次,哪怕你是護士,哪怕你與醫學無緣,隻要寫得符合要求就行。關鍵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至於是不是一用就靈,已無關緊要,因為書已經賣出去了。

三、案例勝過理論。理論決定水準,總要有一點的,最好是自創的,奇異怪誕也無妨,隻要能忽悠就行。案例決定可信度,一定要有的,最好是親身體驗的,因為“事實勝於雄辯”。第三人稱的案例已經足以令讀者相信了,何況是第一人稱呢?人家是寫書的,書會是假的嗎?盲從心理就是這樣形成的。

四、書名勝過內容。題好文一半。寫新聞的高手都擅長加標題,同理,出版社的高手都擅長起書名。不生病的智慧,這書名,嘖、嘖,不佩服不行。前幾年,有一本《學習的革命》,書名也好,風行全國,許多人都買了,買了卻沒有看,看了卻不以為然。我們的學習至今沒有革命,我們的身體今後會不生病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智慧永遠不如出版社的智慧。

五、媒體的力量。當今的媒體,鋪天蓋地,任何人都不知不覺地受媒體的影響。媒體也怕失去受眾,公眾熱什麼,媒體會讓它更熱。在國學熱中,媒體讓《論語心得》之類的圖書熱得發燒,到頭來,讀者發現,要想了解孔子,還得一字一句去讀《論語》。在健康熱之中,媒體又讓《不生病的智慧》之類的圖書熱得發燒,可以想見,要想不生病,還得去讀正統的醫書。

六、旁門左道的醫術從來信者眾。傳統的醫術不是萬能的,於是標榜治百病的旁門左道的醫術便大行其道。古代的煉丹術、長生不老藥,謬種流傳幾千年,不去談它了。就從“文化大革命”說起吧,流行過打雞血療法、飲冷水療法、飲紅茶菌療法、甩手療法、氣功療法,幾年前,我國台灣冒牌博士林光常的專著《無毒一身輕》以及“排毒餐”風行海峽兩岸。每一次流行過後,都覺得可笑。而如今,《不生病的智慧》還沒看完,人們已經覺得自己可笑了。

熱熱鬧鬧的暢銷書,其知識含量其實不如冷冷清清的長銷書,盲從者才買暢銷書,而明智者隻買長銷書。

“食療”熱,催生張悟本。張悟本神話破滅了。往前看,需要規範營養師這個行當。往後看,需要反思:為什麼那麼多人被他忽悠?因為有推手,比如書商,比如出版社,比如電視台,他們都是看得見的推手。其實還有看不見的推手,那便是人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的被無數人曲解的中醫“食療”理論。

人們因食品極大豐富而追求養生,因為養生而追求“食療”。在古代,“食療”也叫“食治”,載於中醫典籍。對“食療”作出曲解的人為了讓人們相信,都要引經據典,那麼,就讓我們來一次正本清源吧。

曲解者常引用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的一條記載。說,病人喝了桂枝湯,一會兒再喝熱稀飯一升,以助藥力。這裏桂枝湯是藥,熱稀飯是食。明明白白是“助藥力”,卻偏要說成是“食療”的依據。我們感冒了,醫生囑咐多喝熱水,難道就是“水療”嗎?

曲解者最推崇唐代孫思邈,他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六,萬餘字說的都是“食療”,遠遠超過張仲景的論述。我讀了三遍,終於理解。原來,孫思邈是要人們正確選擇食物,因為食物是安身之本。但是食物也有成敗,應選擇益於健康者而食之,過量則損於人。比如奶酪,使人肌體潤澤,但多食則脹泄。可見,他對食物的作用也是辨證的。他同時強調“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是說食物不能取代藥物。他開列的數十種可用於“食療”的食物,其中大多也是藥物,比如檳榔、杏仁、薏仁、鯽魚等。現在關鍵在於“食療”的“療”怎麼理解。曲解者認為“食療”就是用食物單獨治病,而孫思邈的原意應是預防疾病和輔助治療。

曲解者更以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為據,把食物當藥物。《本草綱目》比《千金要方》更進一步,幾乎把所有食物都歸為藥物。如:大米、玉米、大麥、小麥、大豆、紅薯,桃、李,芹菜、菠菜、黃瓜,豬、牛、羊、麻雀、烏鴉、鴿子……關於《本草綱目》,人們崇信有加,其實,我們平時知道的都是它的精華部分,它還有平淡的部分,如把大米、小麥當藥物。它更有糟粕部分,如把白瓷、古磚、梁上灰塵,露水、霜,屎殼郎球、螻蛄、蛔蟲、人屎、人尿也當做藥物。由於曆史的局限性、科學的局限性,古人確實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今人不能盲從。幸虧,還沒有人吃屎治病。

通過正本清源,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古人說的“食療”、“食治”,原意就是預防疾病和輔助治療。是曲解者誤導那些熱衷於養生而又缺乏醫學常識、生物學常識、生命科學常識的中老年人從字麵上來理解這兩個字,從而相信食物可以單獨治病。近幾年,這種斷章取義的、片麵的、錯誤的“食療”理論逐年升溫,終於催生出張悟本。如果對這種錯誤的理論不加以撥亂反正,以後還會催生出李悟本、王悟本……“食療”理論的撥亂反正需要從兩個方麵進行:

一、針對古人的曆史局限性。這方麵的名家名言很多,就按毛主席說的吧。毛主席說:“中醫寶貴的經驗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對其不合理的部分要去掉。”把食物當藥物就屬於不合理的部分。在現代藥典中,有幾千種中藥材,其中有幾十種也是食物,如百合、薑、杏仁等,這才叫“藥食同源”。除此之外的食物,都不能算作藥物,並非所有的藥物和食物都“同源”。

二、針對古人的科學局限性。從現代科學上講,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澱粉和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等六大類營養素,分別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現代科學也分析出中藥材之所以治病,是因為富含:或萜類化合物,或芳香化合物,或甾體化合物,或酚類化合物,或醌類化合物,或酮類化合物等,而食物含這些高分子化合物微乎其微,所以不是藥物。

此外,民間還有大量的諺語也不能作為“食療”理論的依據。如: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諺語有誇張的一麵,別把棒槌當針。

說“食療”,想起台灣已故女作家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行醫”的故事。她掏錢買羊,燉了給黑人喝湯,治好了一個又一個奄奄一息的人。這真可謂“食療”。原來,那病都是餓的,營養極度缺乏。

古今“神醫”製造追溯之一:扁鵲

中醫中藥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不乏“神醫”。古代“神醫”如扁鵲,史有記載,兩千多年來,代代傳頌,但其事跡卻有假。現代“神醫”如張悟本,則全是假的。或真中有假,或假中無真,為什麼呢?答曰:製造。或眾人製造,或自己製造。又為什麼呢?因為醫術不是萬能的,而人們希望它萬能,所以就製造萬能的“神醫”。

扁鵲生卒年代不詳,但他的事跡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確信有其人。

扁鵲之前,有岐伯,有黃帝,黃帝問,岐伯答,構成《黃帝內經》。許多人以為《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貽笑大方。史家公認,《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至兩漢,是中醫基礎理論之大成,是眾多醫家智慧之結晶,黃帝隻是托名。同時期,《神農本草經》托名神農,因為神農曾經嚐百草。古人不像今人這樣急於成名,常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托名比自己更古更有名的人,以傳久遠。神農就是炎帝,比黃帝還早,那時候還沒有文字,他們寫不成書。岐伯大概是黃帝的衛生部長,但這個時候是傳說中的曆史,甚至可以說是神話中的曆史,不能當做信史。黃帝戰蚩尤就是神話,黃帝與岐伯談話即便不是神話,也是傳說。所以,神農、黃帝、岐伯都不可能是真實的醫生。

扁鵲應該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身份真實的“神醫”,但史書的記載卻多有虛假的成分。

其一,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富人辦的招待所的所長。有一個客人常來常往,和扁鵲混熟了,有一天,這位客人對扁鵲說:“我有醫書秘方想傳給你,但你不要泄露。”說著從懷中掏出一種藥,“你用露水服此藥,三十天後你就無所不知。”接著把醫書秘方也給了扁鵲。忽然,他人不見了,疑為仙人。扁鵲服藥三十天後,竟有了特異功能,隔牆能看見人,給人看病,能看見五髒六腑的病灶之所在。

質疑:古人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和科學的局限性,或把這些當做真的,但我們現在看來,假得也太離譜了。扁鵲一定有一個苦讀醫書的過程,但如果這樣,怎麼叫“神醫”呢?

其二,扁鵲給很多諸侯看過病,按時間順序來說吧。虢國太子經他治療死而複生。西周有兩個虢國,一東一西,東虢在今河南滎陽,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是為東周,西虢亦東遷,遷至今河南三門峽,仍在滎陽之西。東周禮崩樂壞,諸侯兼並。平王東遷後第三年,鄭國就把滎陽的東虢給滅了。又過去百餘年,晉國“假道滅虢”,滅掉了三門峽的西虢,時在公元前655年。扁鵲給虢國太子看病,不管是哪個虢國,都應在此之前。扁鵲給晉國執政的卿大夫趙簡子看過病,趙簡子是公元前475年死的,那麼一定在此之前。扁鵲給齊國的齊桓公看病,產生一個成語叫“諱疾忌醫”。這個齊桓公不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而是戰國時期田氏代齊之後的齊桓公,死於公元前380年。扁鵲給秦武王看病,在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太醫嫉妒扁鵲,遂在半路將他殺害。以上記載見於《史記》、《戰國策》、《漢書》。

質疑:如果這些都是真實的,那麼扁鵲行醫年限起碼應在公元前655年至公元前309年,跨度達346年。這顯然不真實。

更有野史記載,扁鵲死後,虢國太子(他也得活三四百歲)感其救命之恩,護送扁鵲遺體至其家鄉安葬。如今,河南湯陰、山西永濟、陝西臨潼、河北內丘、山東濟南都有扁鵲墓或扁鵲祠。

或問,史書記載還會有假嗎?會的,因為司馬遷寫《史記》、劉向編《戰國策》、班固編《漢書》,除了根據原始記錄,也要根據民間傳說。民間傳說往往把壞事都加在一個壞人身上,把好事都加在一個好人身上。如扁鵲,老百姓都景仰他、愛戴他,所以把他傳得神乎其神。這便是古代“神醫”的公眾製造。千百萬人參與製造,其中難免有假,但是公眾樂觀其成,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可是現代“神醫”如張悟本,不是公眾製造出來的,而是自己製造,推手製造,由於策劃於密室,製造過程中必然有假,而公眾不知有假,所以一旦被揭穿,便名譽掃地。

古今“神醫”製造追溯之二:華佗

“神醫”不世出,罕見,都是萬能的,但都是製造出來的。或公眾製造,把一切好事都歸其一身,人人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如古代之華佗。或自我製造,或推手製造,其實就是造假,如現代之胡萬林、劉太醫等。

華佗的知名度超過扁鵲,這要歸功於《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家喻戶曉,華佗的知名度從古到今都數第一。

《三國演義》說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還要為曹操開顱去頭風,這都是演義,不是真的,因為《三國演義》不是史書,是小說。

《三國誌》是史書,那上麵記載的華佗的醫方、醫案該是真的吧?也未必。

最著名的醫方是“麻沸散”,後來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了,英國人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也記載了,現代的多位史學家寫的各種版本的《中國通史》都記載了,說中國的麻醉術早於西方一千六百多年。可是,現代臨床醫學卻怎麼也驗證不了“麻沸散”的功效。許多醫學家都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麻沸散”,由此推斷,古人記載的華佗用“麻沸散”做的外科手術隻是美麗的傳說而已。

《三國誌》共記載華佗18例醫案,限於篇幅,僅擇四例於下:

案例一:一個縣吏,四肢發熱,口幹,小便不利。華佗說:“吃熱飯,出汗自愈;不出汗,三日後死。”吃了熱飯,卻不出汗。華佗說:“髒氣已絕於內,當啼泣而死。”果如華佗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