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在晚清的湘軍史上,古城湘潭是一個光彩照人的文化符號。為什麼呢?因為湘軍的許多名帥名將,都是從這裏發跡的;打開南京剿滅了“長毛”,又有大批的老湘軍衣錦還鄉。祖蔭所及,他們的後裔繁衍於斯,又催生出許多故事。
在這些王謝子弟中,劉小石應算是一個奇人。
劉小石何許人也?與他生前有過接觸的人,皆曰:“不就是那個拾破爛的老頭嘛!”
其實,他是一個很不錯的畫家和篆刻家。
假如他還活著的話,今年該是九十多歲了,但他不存於人世,已有三十多個年頭。
我小時候見過他,一身油晃晃的青布衣褂,身板直直的,臉上滿是和善的笑,挑著一副拾破爛的篾籮筐,手握一把長鐵鉗,穿行在大街小巷,不卑也不亢。他走在窄窄深深的小巷裏時,喜歡用鐵鉗敲著筐沿,邁開台步,有滋有味地唱著京劇,很地道的譚派風韻。聲音在巷子裏共鳴,大約比在劇院唱戲的效果好得多,所以他頗為得意。
在20世紀的中期,破爛不容易拾到,且不值錢,因此劉小石的生計頗為艱難。他買米一次隻買一斤或幾斤,葷腥自然是很少見的了。但每天必留出一角錢,去坐那種很平民化的小茶館。在那裏,他和票友們一起唱京戲,一起聊大天,偶爾有人求刻印章,他會當場試刀,嘎嘎幾下,立等可取。若碰上連日大雨,無法出門拾破爛,他可就慘了,即使餓肚子他也絕不出門求乞和告貸,一個人站在天井邊,有板有眼地唱京劇《秦瓊賣馬》。秦瓊還有馬可賣,他呢,家徒四壁,身無長物!
在舊時代,劉小石是個闊公子,誰會料到淪落至此呢?時耶?命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他的祖父曾是曾國藩帳下的大將,戰功卓著,官至直隸總督,銜一品京堂;他的三叔曾任過民國政府的陸軍次長和顧問。劉家在湘潭堪稱首富,有良田數千畝,有大片的房產,在外地還有礦山。家中吃飯、飲茶的瓷具,隨便拿一件都是乾隆時代的;齊白石的畫,拿來糊窗子!臨近解放時,劉家已耗盡元氣,敗落了,值錢的東西所剩無幾。
劉小石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家裏常年雇請著各種老師,教文史、數學、英語。他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學京戲、鬥蟋蟀、捧紅角、吃館子上,玩得很是盡興。但他卻認真地學過國畫。齊白石是劉家的常客,劉小石對這位齊家伯伯很是尊重,耳提麵命,加上天性穎悟,居然得了齊家衣缽,大寫意,粗頭亂服,逸筆草草,形神俱妙;印也有白石之風,下刀淩厲,布局奇拙。後來,齊白石去了北京,與劉家猶通聲氣。劉小石的畫藝、印藝登堂入室之後,慢慢有了自家的麵貌。他生計不愁,畫畫、刻印無非是怡情養性,故自有其從容和不落俗套處。直到今天,湘潭的一些世家子弟手上,猶殘存著劉小石的畫,有人將畫帶往香港,竟有具慧眼者肯出大價錢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