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遍覽歐美各地大學的學科設置,其實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美術學”的概念。我們所能看到的隻是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
在歐洲的美術史研究中,以德國為代表,強調美術史本身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派別,成就最著,影響最大,特別是圖象學的研究方法。還有潘諾夫斯基(在二戰時期,他由德國流亡美國),其他如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受裏格爾影響的沃林格“繪畫始於抽象”的學說影響甚巨;受到德國美術史沃土滋養並催生的美術史巨子貢子貢布裏希將圖像學的學說進一步推延到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等等。
在此意義上,美術史實際上是借美術的軀殼,承載社會文化的曆史內容與含義。設在綜合性大學裏麵的美術史學科,大都擁有獨立的係別。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知名大學。另外也有將考古與美術史並置的,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則是名為“考古與中國藝術史”。
其他如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則分別設在綜合性大學的哲學係美學專業與專業藝術院校的專設專業之中。
簡言之,國外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
(二)
由於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發生的巨大變革,在藝術學科的改變也是巨大的。在這種背景之下,有的學者分別從藝術研究的立場(非人文立場含義),提出構建美術學、書法學,以圖囊括美術的史、論、評。
在中國的現行教育體製結構中,有關美術的曆史、理論、評論,都是在藝術或美術的專業學院之中,即使是進入21世紀,中國的綜合性大學紛紛增設藝術學科,但基本上都是從看好生源、擴大規模的角度出發,這些藝術類學科脫節於其他人文或科學學科,成為綜合大學中的孤島,即使是增加了美術史專業,從學科結構與隸屬關係上,也無法與其他學科發生關係。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這種通過在綜合大學中設立藝術學科方式,以圖達到與國際通行學科意義上接軌的目的,本身就是虛擬的。
但是,我想這並不等於說,這個命題就沒有意義。我們可以將它轉換為中國的美術學來進行闡述。
(三)
從當前的狀況來看,美術學這個概念提出,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邏輯陷阱。
記得在1994年冬,國內某著名綜合大學,首設“藝術學”博士點。我曾有幸當麵向這位值得尊敬的前輩開創者請教藝術學的含義。他當時滿懷豪情地展望到:以後我們的藝術學要囊括到設計學、戲劇學、音樂學、美術學等等學科。由此我聯想到1987年在揚州會議上,國家藝術研究院美研所前所長,所提出的要建立“美術學”學科的宏願。並且他在具體解釋其含義時包括為史、論、評。他自己要領銜主編一套《美術學文庫》,要親自撰寫《美術學原理》同時在會議上他提出,美術學就不是讓畫家看的,曾經引起在場藝術家的一片嘩然。
(四)
所謂光陰荏苒,轉眼之間這些事情的發生已經過去十幾年。那位美研所所長主編的《美術學文庫》叢書已經一版再版,而他的《美術學原理》卻終不見蹤影。藝術學博士點每年幾乎都在招生,其範圍卻仍沒有脫離設計與美術的範疇。但是,他們所提出的概念,雖然沒有在學科建設的層麵上,產生了應有的效應,但是,在學科管理方麵,卻得到具體的落實。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們也在成長,他們對於學科意義上的理論也不再苛求非要看懂。1995年左右,國家教育部將一級學科定為藝術學,美術學為二級學科,史論、美術教育同被列為三級學科意義上的“美術學”。於是,一夜之間,全國各高等美術院校中的美術史係,統統改為“美術學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