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建築藝術中的自然空間意識(2 / 2)

與文人的自由隨便的意趣不同的則是有關皇家與廟堂建築的特征,在這些充滿統治色彩的建築中,一種嚴格的等級製度反映得嚴謹並苛刻,乃至於呆板,它在空間意識上體現出一種極其強烈的對等性的觀念特征,方位感明確,座北朝南、經緯與中軸線的布局十分嚴謹,對稱性亦十分嚴格,因而,它與自然之間體現的一切是一種僵硬的理念關係及序列的理念化與概念性的空間感應。它的歸向性亦是十分明確。

至於西方古典建築藝術之中,以神性與人性間的強烈矛盾來加以明顯,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東西方在對待自然的關係上卻是不盡相同的,前者是在順應原始自然上營造自然空間,而西方則把建築更多地放置於環境之中,這個環境主要在於與周圍的建築與雕塑等等的對應之上,如古希臘與羅馬之間的相同,則充分反映出這一點。

紀念性的神殿建築在古希臘與羅馬建築藝術之中仍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而在這些建築式樣中,理性的,來自於數字之比的合理構建成為結構空間的重要因素,雅典衛城同樣注重於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但卻更多的是一種自足式與內斂式的空間構成,利用圍城把純粹自然與人造環境截然分開,而在人為的空間之中,各種建築物的比例、位置以及均衡關係無疑是協調的。

古羅馬城市建築中對於市政設施的規劃無疑是嚴格與有序,除了有關圖書館、市政廳、凱旋門、萬神殿、鬥獸場等等這些密切與人們生活關係的空間場所,他們更多注目於在精神、技術與生活三個層麵的高度諧合,從某種意義上,同希臘人一樣他們把建築的樣式與雕刻藝術的技巧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而把建築學作為美術的一個重要類種。歐洲的傳統之一,便是建築師與美術家的身份往往是集合一體的。這一點在後來的文藝複興藝術中反映更為典型。如此一來,建築與自然的空間意識同美術一樣,是在用科學的手段,以視覺適應為形式因素,來構組富於旋律與節奏的空間,從而有了“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在此意義上,它是抽象的空間藝術。

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築的啟始,據說是來自於法國主教的靈感:如果教堂的建築能夠高聳入雲,那麼傾聽上帝的聲音便似乎是十分便利的。這種動意使他在修築設計中提高了高度,但它與寬度的比例也在無形之中拉大了。從外表上來看,似乎與自然間關係有著一種空間意義上的密切觸及,但是,隻要我們走進教堂的內部,就能感受到一種明確的信號,有關宗教的觀念在此得以深度的延伸,也就是說,由於工程技術及宗教意圖的實踐可能,內部的牆壁變成了窄窄的長條狀,彩色的鑲嵌玻璃上反射的光線,其功能便在於提供顯示圖案,它並不包含光線的亮度普照室內,黝暗高遠的內部空間中帶來的心理暗示,似乎在於不斷地評說著有關其宗教的所有神話與傳說。它時而清晰,時而悠遠,從而遠離自然塵世,逐漸依托在那遙遠的天國幻覺之中。

如果說在古典時期尚有巴羅克的曲線形式與不規則空間,羅克克的煩瑣的形式走向,其中締構的是一種委頓與奢華的並且彌漫著脂粉味道的空間效應。那種進入到現代建築中,由於材料科學的高度發展,以及塑料、玻璃、鋼架結構等等的不斷介入,使得有關空間的話題變得狹窄起來,大城市人口的膨脹與商業的奢華,消費欲的彌漫,如同擺弄積木般的實施建築方案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可能。空間也相應得變得更為狹窄與有限,建築在提高外部高度的同時,其樣式的單調令人不堪忍受,有關藝術的話題變得遙遠起來了,鋼架混凝土在不斷地講述著一個個冷酷的故事。

“後現代建築”便是在此基點上得以展開。有人形容它的旨意是“對傳統與現代的一種激進的折衷”,僅道出了它的一個側麵而已,真正的涵義應當在於它是從“空間意識”之上對於“時間”的一種包容。即打透有關古典與現代、宗教與自然、生存與藝術、流派與宗派等等之間人為的設障的遮擋,從而使得具體空間營構上以最大程度上利於各種形式去接近自然。

從自然中來,最終又回到自然,盡管這個起點與終點是絕然不同層次上的重合,但卻由業已可以看出,人類的靈魂最終依托的還是一種空間的遊弋,但這絕不僅僅是一種人造的材料空間,它應當是一種以精神純粹為目標的不斷鍛煉與凝鑄,最終進入的是一個自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