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時代的設計觀念功用
(一)視境的形成所謂視境,自然包括是視覺情境、視覺語境與視覺環境。
其中,三個層麵上的視境,則體現出不同的傾向。
情境:是形成問題的上下文關係指向,由問題的指向性不同,導致了討論狀態、意義的發生的差異。所以,在這個概念上,對於問題形成的邏輯關係的追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它更多地關注問題的縱向因素發生。
視覺情境:是關於視覺問題發生因素必然化的追問,並由此建立起來的關係係統。
語境:則是與問題的表述方式與接受方式之間的對應性,做出當然的闡述。它更多地指喻橫向的條件因素,以及影響問題意義漂移走向的動力所在,所以,視覺語境的設置,與問題的關懷範圍有關。
視覺語境:是關於視覺問題意義追尋的前提性條件的建立。
環境:指的是對於問題形成的各種條件因素的粘連。與視覺情境的縱向作用力不同,環境是一種相對結果的呈現,與視覺語境的橫向改變力有差異,它更多指喻一種可以形成場景的力量。
視覺環境:指的是在何種問題層麵上進行視覺傾向的營造。境:在佛學中還有心性映射的含義。它是主體在自我與自然,自我與自然關係的觀照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結果。直觀與反觀的自然心象。視境概念的含義如是:
(1)關於視覺意義與層次展開的可能性。
(2)對於視覺意義深度追問與廣度的關懷。
(3)對於“視覺場”可能性的營造。
(4)對於視覺因素進行邏輯關係的建立。
(5)麵向心性智慧的視覺感察結果。
(6)對於自然與它物的生命感的視覺體悟。
(二)設計的含義
“設計”本身,就是一種預謀行為。是對結果的預定,是將所有的行為因素對於預期結果的一種歸向。視覺意義上的“設計”,則更多地是一種傳達、實踐與實現。是對觀念的傳達,對概念的實踐,是對意圖的實現。而觀念傳達之下包含了:
1.概念意義的傳達;
2.趣味的傳達;
3.想象力的傳達;
4.審美的傳達;
5.文化傾向的傳達。
在傳達的過程中,直接抵向的則是一種對概念的實踐,是對意圖的實現。它不可避免地要從以下方麵體現出來:
1.形式實踐;
2.空間實踐;
3.視覺元素組合實踐;
4.意圖實現;
5.功能實現;
6.效用實現。
(三)視覺文化的學術邏輯
簡單地將視覺文化時代的命名,看做是視覺藝術走向大眾化的體現,不啻是一種簡單化的傾向。因為這個觀照者的立足點,是在將視覺藝術對象擴大化之後的必然結論。它無法觸及到視覺文化本身的概念意義。
視覺文化概念的命名,以及這個命名行為背後所貫穿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機械時代的加工業的發展,一方麵來自切割、並置、類型的自然技術區分,這裏主要來自於材料屬性、功能屬性、媒介屬性。另一方麵,相應帶來形而上的專業分類法,是以專業對象特征描述建立自然的邊界壁壘。
也就是說,機械時代的專業壁壘來自於類別清晰的要求,並且在此基礎上走向對象分析的深度空間。
信息時代的特點來自於“信息共享”,而隻有“逾界”的信息才會具有更多的參照意義。信息的特點在於將專業性融化在共同化的基點之上,才會成為可“共享”能。隻有可以“共享”的信息,才會是能夠產生價值與效應的“信息”。就美術這個概念而言,以往的設計、建築、繪畫、雕塑等等門類的劃分,主要來自於對象的材質、媒介、空間等無機屬性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