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地區夏季太陽輻射強烈。室外熱量通過外牆傳人室內,使室內溫度升高,產生過熱現象,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甚至損害人的健康。外牆應具有足夠的隔熱能力,可以選用熱阻大、重量大的材料作外牆,也可以選用光滑、平整、淺色的材料,以增加對太陽的反射能力。

外牆作為建築最大的圍護麵,在建築節能設計中具有極大的潛力。如被動式太陽房的設計中,外牆設計為一個集熱散熱器,結合太陽能的利用,在外牆設置空氣置換層,為牆體的綜合保溫與隔熱提供了新的方式。

隔聲要求

為保證建築的室內使用要求,不同類型的建築具有相應的噪聲控製標準,牆體主要隔離由空氣直接傳播的噪聲。空氣聲在牆體中的傳播途徑有兩種:一是通過牆體的縫隙和微孔傳播,二是在聲波作用下牆體受到振動,聲音透過牆體而傳播。建築內部的噪聲,如說話聲、家用電器聲等,室外噪聲如汽車聲、喧鬧聲等,從各個構件傳人室內。控製噪聲,對牆體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加強牆體的密縫處理;

增加牆體密實性及厚度,避免噪聲穿透牆體及牆體振動;采用有空氣間層或多孔性材料的夾層牆,提高牆體的減振和吸音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利用垂直綠化降噪。

3.其他方麵的要求

防火要求:選擇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符合防火規範規定的材料。在較大的建築中應設置防火牆,把建築分成若幹區段,以防止火災蔓延。根據防火規範,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築,防火牆最大間距為150米,三級為100米,四級為600米。

防水防潮要求:在衛生間、廚房、實驗室等有水的房間及地下室的牆應采取防水防潮措施。選擇良好的防水材料以及恰當的構造做法,保證牆體的堅固耐久性,使室內有良好的衛生環境。

建築工業化要求:在大量性民用建築中,牆體工程量占著相當的比重。同時勞動力消耗大,施工工期長。因此,建築工業化的關鍵是牆體改革,必須改變手工生產及操作,提高機械化施工程度,提高工效、降低勞動強度,並應采用輕質高強的牆材料,以減輕自重、降低成本。

第二節磚牆構造

磚牆屬於塊材牆,在我國采用磚牆有著悠久的曆史。磚牆有很多優點:保溫、隔熱及隔聲效果較好,具有防火和防凍性能,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並且取材容易、生產製造及施工操作簡單,不需大型設備。但磚牆也存在不少缺點:施工速度慢、勞動強度大、自重大,而且粘土磚占用農田。所以,磚牆有待於進行改革,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磚牆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廣泛采用。

一、磚牆材料

磚牆包括磚和砂漿兩種材料,是由砂漿膠結材料將磚塊砌築而成為砌體。

1.磚

磚的種類很多,從材料上看有粘土磚、灰砂磚、頁岩磚、煤矸石磚、水泥磚以及各種工業廢料磚,如爐渣磚等。從形狀上看,有實心磚及多孔磚。其中普通粘土實心磚使用最普遍。普通粘土磚以粘土為原料,經成型晾幹後焙燒而成。

普通粘土磚是全國統一規格,稱為標準磚,在砌築牆體時加上灰縫,上下錯縫方便靈活,標準磚每塊重量約為25%,適合手工砲築。但是這種規格的磚與我國現行模數製不協調,給設計和施工造成困難。有的地區生產符合模數的粘土空心磚,又稱為模式磚。

2.砂漿

砂漿是粘結材料,磚塊需經砂漿砌築成牆體,使它傳力均勻,砂漿還起著嵌縫作用,能提高防寒、隔熱和隔聲的能力。砌築砂漿要求有一定的強度,以保證牆體的承載能力,還要求有適當的稠度和保水性,即有好的和易性,方便施工。

砌築砂漿通常使用的有水泥砂漿、石灰砂漿及混合砂漿三種,水泥砂漿強度高、防潮性能好,主要用於受力和防潮要求高的牆體中;石灰砂漿強度和防潮均差,但和易性好,用於強度要求低的牆體;混合砂漿由水泥、石灰、砂拌和而成,有一定的強度,和易性也好,所以廣泛使用。

二、磚牆的組砌方式

組砌是指砌塊在砌體中的排列。組砌的關鍵是錯縫搭接,使上下皮磚的垂直縫交錯,保證磚牆的整體性。如果牆體表麵或內部的垂直縫處於一條線上,即形成通縫,在荷載作用下,使牆體的強度和穩定性顯著降低。磚牆組砌名稱及錯縫。當牆麵抹灰作清水時,組砌還應考慮牆麵圖案美觀。

在磚牆的組砌中,把磚的長方向垂直於牆麵砌築的磚叫丁磚,把磚的長方向平行牆麵砌築的磚叫順磚。上下皮之間的水平灰縫稱橫縫,左右兩塊磚之間的垂直縫稱豎縫。要求丁磚和順磚交替砌築,灰漿飽滿,橫平豎直。

三、磚牆的尺度

磚牆的尺度是指厚度和牆段兩個方向的尺寸。除應滿足結構和功能設計要求之外,磚牆的尺度還必須符合磚的規格。以標準磚為例,根據磚塊尺寸和數量,再加上灰縫,即可組成不同的牆厚和牆段。

1.牆厚

用磚塊的長、寬、高作為磚牆厚度的基數,在錯縫或牆厚超過磚塊時,均按灰縫100米進行組砌。從尺寸上可以看出,它以磚厚加灰縫、磚寬加灰縫後與磚長形成1:2:4的比例為其基本特征,組砌靈活。

2.洞口尺寸

磚牆洞口主要是指門窗洞口,其尺寸應按模數協調統一標準製定,這樣可減少門窗規格,有利於工業化生產。國家及各地區的門窗通用圖集都是按照擴大模數3的倍數,因此一般門窗洞口寬、高的倍數,但是在小洞口可采用基本模數的倍數。

磚模和模數協調統一標準是不相協調的,民用建築的開間、進深、門窗都是按擴大模數倍數,牆段是以磚模125mm為基礎,這樣在同一棟房屋中采用兩種模數,必然給設計和施工造成困難。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調整灰縫大小。

四、磚牆的細部構造

為了保證磚牆的耐久性和牆體與其他構件的連接,應在相應的位置進行構造處理。磚牆的細部構造包括牆腳、門窗洞口、牆身加固措施及變形縫構造等。

(一)牆腳構造

牆腳是指室內地麵以下,基礎以上的這段牆體,內外牆都有牆腳,外牆的牆腳又稱勒腳,牆腳的位置。由於磚砌體本身存在很多微孔以及牆腳所處的位置,常有地表水和土壤中的水滲人,致使牆身受潮、飾麵層脫落、影響室內衛生環境。因此,必須做好牆腳防潮,增強勒腳的堅固及耐久性,排除房屋四周地麵水。

1.牆身防潮

牆身防潮的方法是在牆腳鋪設防潮層,防止土壤和地麵水滲人磚砌體。防潮層的位置:當室內地麵墊層為混凝土等密實材料時,防潮層的位置設。

牆身水平防潮層的構造做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種:第一,防水砂漿防潮層,采用1:2水泥砂漿加3%-5%防水劑,厚度為20-25mm或用防水砂漿砌三皮磚作防潮層。此種做法構造簡單,但砂漿開裂或不飽滿時影響防潮效果。第二,細石混凝土防潮層,采用60:1mm厚的細石混凝土帶,內配三根鋼筋,其防潮性能好。第三,油氈防潮層,先抹厚水泥砂漿找平層,此種做法防水效果好,但有油氈隔離,磚牆的整體性,不應在剛度要求高或地震區采用。

如果牆腳采用不透水的材料(如條石或混凝土等)或設有鋼筋混凝土地圈梁時,可以不設防潮層。

2.勒腳構造

勒腳是外牆的牆腳,它和內牆腳二受到土壤中水分的侵蝕,應做相同的防潮層。同時,它還受地表水)機械力等的影響,所以要求牆腳更加堅固耐久和防潮。另外,勒腳的做法、高矮、色彩等應結合建築造型,選用耐久性高的材料或防水性能好的外牆飾麵。

勒腳表麵抹灰:可采用20厚1:3水泥砂漿抹麵,1:2水泥白石子水刷石或斬假石抹麵。此法多用於一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