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前赤壁賦(1 / 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軾是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麵,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舒卷自如,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有《蘇東坡集》和《東坡樂府》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櫂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餘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位於湖北黃岡縣,離蘇軾的貶所不遠,但不是三國曹吳大戰的遺址。蘇軾在這裏即景抒情,借題發揮,從曆史的變遷、宇宙的盈虛,聯想到人生的榮辱得失,從而表達了一種齊生死、共榮辱、隨遇而安的超脫思想,這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對自己身處困境的一種排遣,也可以看作他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參悟。

文章融合了“賦”與“遊記”兩種體裁的特點,全文用韻、鋪敘細膩,且又用記遊的順序來組織,趨尤使全文既有流動的結構,又有深切的議論,從而展現了作者葉達的胸襟,實現了情與辭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