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研究會婦女熱線開通一周年座談會上,當談到一年來做谘詢的體會時,我曾說過最大的感受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幫助,即我們谘詢員常說的“助人自助”。當時電視連續劇《和平年代》正在播放,看到酷愛國防事業的主人公秦子雄麵對大裁軍所發出的誓言:“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隻剩下最後一名軍官,那就是我秦子雄”時,我情不自禁地對丈夫說:“如果我們熱線隻剩下最後一名谘詢員,那就是我”。
我這樣說並非一時衝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熱線改寫了我的人生。如果不參與熱線,我最多僅僅在生活中扮演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而參與熱線後,我有機會親耳聆聽《東方之子》欄目曾介紹過的北京婦女熱線專家王行娟老師、我國婦女問題研究專家劉伯紅老師以及我省著名心理學家王淑蘭等老師的講座。在每月一次的研討會上,谘詢員中的專家學者也不定期地為大家講授法律、心理學、婦幼保健等方麵的知識,同時熱線還邀請國外訪問學者及外國關注婦女問題的社會活動家介紹國外婦女姐妹自助的情況。熱線本身亦派團出國考察國外婦女救助活動的情況,並將他們的先進經驗向谘詢員一一介紹。《三秦都市報》周末版的編輯還常舉辦各種內容的“女性沙龍”活動,邀請諸如“開來律師”等一類名流學者和谘詢員一起就女性關注的社會問題、婚姻問題進行探討。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我的谘詢理論和谘詢技巧,擴大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我在這個男人喊累、女人叫苦的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麵對生活中的風雨雷電。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不再醉心於其明媚;陰雨綿綿的時節,我也不會沉溺於其黑暗。我學著去善待友情,善待事業,善待家庭,善待生存;學著不斷充實自己外在的和內在的世界。做熱線以來,我先後到陝西電視台“24小時”欄目、陝西廣播電台的“百姓話題”欄目、陝西經濟台的“長安夜話”欄目做嘉賓,並擔當過西安經濟台“相伴到黎明”欄目的嘉賓主持人,也在報紙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最近我還考入了“老三屆藝術舞蹈隊”。我生活得緊張愉悅,每個日子都情趣盎然,而這些都是熱線培養的結果。
談起熱線,我尤其還想說說曾經求助過我們的朋友。一次正逢我值班,忽然有一男士手拿兩個飯盒近來,原來他是一家餐廳的老板,聽說我們谘詢員都是義務為姐妹們服務到晚上八點,沒有任何報酬且顧不上吃晚餐時,深為感動,決定每天給兩位值班谘詢員免費提供盒飯。這回輪到我感動了,誰說個體戶隻認錢!後來這家餐廳老板易人,盒飯停送了,但所有谘詢員都會記住這位曾經給過我們溫暖的人。還有一次臨近的縣發生地震,西安震感強烈。一位男士打來電話告訴我說據可靠消息,今天某時可能又有地震,叫大家要注意安全。這件事令我和丈夫久久不能忘懷。我隻是在電話中給予過他幫助,可他卻如此惦著我、關心我,實際上是對我們谘詢員的感激和關愛。古人雲“施比受快樂”,我越來越感悟倒這一點。
值此熱線開通兩周年之際,信筆寫下我對熱線的感受。願我們陝西婦女熱線越辦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