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計謀三方各打算(3 / 3)

蘇文一點頭而笑道:“先生此言解得甚是,我亦如此思想,想來這事得我等回杭州後再為試行。”正說話間,便聽得身旁傳來一聲大笑道:“原來是大將軍並唯明兄到了。”

二人顧首一旁,果然見事王安甫,那許詢便大笑道:“方才正說起你呢,卻不妨你就出來了。”王安甫笑道:“卻是說我什麼話?”

許詢便將方才與蘇文言語說與那王安甫聽。王安甫聽聞此言,不覺站住,心情激蕩,心中暗道:自己心中所學,便在於此,指望有一日能得以大展拳腳,好安民報國,卻甚少知己,卻不想大將軍如此知人善任,當真是知己也。一念及此,便衝蘇文深深一揖道:“在下多謝大將軍知遇之恩。”

蘇文忙扶起道:“何至於此,你我相交,便是要為這黎民百姓多做些事,使得我中華之民能安享太平,方才不負你我心中抱負,日後我定當與諸君一同為之努力就是。”

王安甫聽聞此言,愈發感激。那許詢心中亦感歎,心中暗道:這蘇大將軍果然不隻與眼前。中華之民?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蘇大將軍以中華稱,而不稱大宋之民,是故其誌何等宏大?若真是如此,我等亦做個從龍之臣,亦能流芳百世,若是真個能中華一統,蠻夷來朝,開創的一番漢唐盛世,如此夫複何求?心情激蕩之下,臉色潮紅。

蘇文自然不知者許詢心中所想之事,與那王安甫詳談這整頓禁軍之事,但凡種種,那王安甫皆打理井井有條,聽得那蘇文心中大是寬慰。

三人邊走邊說,又論起當今朝政,蘇文便歎道:“如今陛下新崩,那高太尉並寇執宰便請出了先帝遺詔,道是立那六歲幼子趙佑為帝。卻不想朝中諸多大臣卻不信服,隻道是二人趁先帝病重之時,篡改了詔書,如今已然是鬧得紛紛揚揚。我等又如何在這中間自處?”

那許詢便道:“大將軍隻得閑庭看花就是,理會那些作甚,若真是高太尉與寇準改了遺詔,亦是與將軍無有什麼關係,那遼人轉眼就到,如今應天府岌岌如危卵,這幫人卻還能爭權奪利,實乃令人不齒。隻是大將軍須擔憂一事才好。”

蘇文便道:“卻是何事,還望先生指教。”

那許詢便笑道:“新君冊立,便是遼人圍城,若要朝廷得以保存,必然要行遷都之事,隻是遷往何處?卻不知大將軍可有思慮此事?”

蘇文不覺心中一動,這大宋曆史,也有過遷都之舉,便是在北宋之末,金兵破了東京之後,宋人朝廷南渡,將朝廷遷往臨安,便是如今自己發家之地杭州了。若是如此,如今這朝廷新君莫非要遷往江南杭州不成?不由脫口而出道:”莫非要遷往杭州不成?”

許詢點頭,那王安甫亦道:“若是要遷都,這杭州乃是最佳之選,地處繁華,又有長江天險之隔,當然是那新君首先所慮。”

許詢亦道:“除卻那繁華天險之地,那高、寇二人定然還有盤算,便是要借助大將軍之兵,以拒遼人。大將軍在遼人軍中素有威名,因此朝廷亦有此意,且新朝隻怕要有盤算,如今楚王之軍在北,那遼人又要立足東京,兩者雖為了利益暫時妥協,卻難以防備不日又火並之時。如是,新朝便可隔岸觀虎鬥,無論哪一方勝了,都於己有利,何樂而不為?”

蘇文點頭稱是道:“果然有理。隻是那新朝要前往杭州,我等又如之奈何?朝廷大政皆吃那高、寇二人把持,若是到了杭州,豈不是要動搖我寧海軍之根本?卻是得不償失,應他不得。”

許詢搖頭笑道:“此事不急,他新朝若是要立足杭州,必要大人同意方能成事,大人不若借口諸事不便,需要準備,將此事拖上一些時日,如此遼人大軍一到,新朝便風雨飄搖,那楚王定然放不過新朝之人,若是如此,我等放開楚軍,使得楚軍與遼人夾擊應天府,那新朝豈能存焉?”

王安甫聽聞此言,不覺大笑道:“果然是妙計,如此一來,楚王得償所願,遼人亦有所獲,大將軍亦可重回杭州主持大局。那楚王滅了新朝,必然要迫不及待,登上帝位,如此大將軍便可檄文天下共同討伐那滅君賣國之楚王偽帝也,若是時,天下英豪誰人不響應大將軍?況大將軍素日與遼人對陣,在天下素有名望,如此大事可期。”三人俱大笑。

正說話間,卻聽得一軍漢來報說,應天府有人來訪。蘇文問是何人,那軍漢便道:“那人隻說是當朝禮部侍郎丁謂是也,有緊急事宜來拜訪大將軍。”(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