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行動了才能獲得果實

萬事開頭難。行動的第一步是難邁出的,很多人執迷於周全的計劃、詳細的考慮。把種種困難全部一起挖出,然後在腦海中尋思各種克服的辦法,結果又有新的困難產生,越來越千頭萬緒。最終被困難的複雜性與龐大性壓倒,在行動之前就已放棄。

如果總是認為自己的夢不可能會來到,那麼你得到的永遠是個白日夢。

有一個人已經53歲了,如果生活安穩,就等著安享晚年。偏偏命運多舛,華發滿頭的年齡,負債累累,債主時常上門討債,天天離開家門以避責難。他總想東山再起,卻每每幹一行敗一行,最後總是不得善終。

他的53歲之前的命運似乎是上帝給他開了一個惡作劇般的玩笑。同入伍的朋友獲得勳章,榮歸故裏,而他因戰爭而失去了左手的功能。年輕的時候進不去政府,論資排輩也該有所成就,偏偏每次都與政治是非相連,數次被投入監獄。到了如此境遇,該是徹底放手的時候了,酒吧裏買個醉,回到家裏大睡一場。偏偏他不認命,他要寫書,他說所有夢想現在都破滅了,隻有這個夢想沒有嚐試。

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覺得他實在荒唐,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在53歲的時候開始創作而有所成就。但是他一意孤行,他寫了一本小說,這本小說就叫《堂-吉訶德》,他的名字叫塞萬提斯。

成功,始於心動,成於行動。每個人都擁有兩種最基本的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沒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沒有想到那兒,而是因為缺乏行動能力。拿破侖也曾說過:“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最聰明又最好。”

好的想法十分錢一打,真正無價的是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主意本身不會帶來任何的成功,隻有將主意付諸行動時,主意才會體現其價值和影響。

一位英國教父在他生命垂危之際,決定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些文字,但是他思前想後都無從下手。最後他還是從自己的心願著手了。於是,他讓人記錄了這麼一段話:

“我年輕時意氣風發,當時曾夢想著改變世界。但當我年齡漸長閱曆增加後,才漸漸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自己的國家,但目標似乎還是不可能實現。

“步入中年後,無奈之餘我試圖改變我最親密家人們的生活狀況。但不遂人願,他們還和以往一樣地生活。

“現在即將逝去,我終於悟出了一件事:我不缺乏改造世界、國家、家人的能力,僅僅缺乏的是付出行動的實踐而已。”

說一千道一萬,付出行動才會有可能達到你的預期目標,否則再好的想法也不會帶來任何的影響與改變。

在美國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曾有一位出身卑微的馬夫,他後來竟然成為美國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他就是查理-斯瓦布。

斯瓦布先生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非常不好,他隻受過很少的學校教育。從15歲開始,他就在村裏趕馬車了。過了兩年,他才找到了另外一個工作,每周隻有2.5美元的報酬。不久他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個工廠應聘,被正式聘用後日薪1美元。當他在這個工廠做工的時候,就暗暗地下了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廠的經理,我一定要做出成績來給老板看,讓他主動提升我。我不去計較薪水,就是要拚命的工作。我就是要積極的行動、行動!讓所有人都賞識我!

斯瓦布的積極行動果然成就了他的事業。工作不久,他就升任為技師,接著升任總工作師。到了25歲的時候,他就當上了那家房屋建築公司的經理。又過了5年,他便兼任起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39歲他一躍升為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現在他是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總裁了。

盡善盡美的狀況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預計未來的障礙和困難,不如等到障礙和困難到來時,徹底解決省事。有些時候,奔著一個自己的大目標奮鬥就可以了。往往那些前怕狼後怕虎的想法,不但會擾亂自己的心誌,還會讓我們每走一步都猶豫不決做不好手中的事情。其實隻要大目標對了,那些細枝末節的瑣碎擔憂隻會帶來麻煩,而且不值一提。

行動孕育信心,並且增強信心:形形色色的懶惰則孕育恐懼。要戰勝恐懼,那麼請行動起來:用行動治療恐懼,是最好的藥方。

拒絕拖延,立即行動

在成功者的眼裏,工作起來拖拖拖拉拉是低效率的代名詞,是阻礙他們成功的障礙。要想闖出個成就,就要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因為拖延要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不可想象的。

1923年,艾爾弗雷德-斯隆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雖然年紀輕輕,卻有著過人的智慧。斯隆以敏銳的目光洞悉到,美國經過20世紀前20年的繁榮,消費者的眼光已經變了。

簡單適用的“馬車型”汽車,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眼光,他們渴求漂亮、舒適、高性能的汽車。一些剛剛崛起的有文化的中產階級,更是把追求汽車的文化品位當作自己的夢境。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斯隆就任通用公司的總裁後,他就以此為目標,加快研製新型轎車。

當時與通用汽車公司同駐底特律的,還有美國最大的福特汽車公司,老福特的長子埃茲爾,也以年輕企業家的敏感,嗅到了斯隆的更新意識。於是,他和技術人員重新設計了一種T型車。當埃茲爾喜滋滋地把這種新車拿給老福特看時,不料被福特完全否定。

老款式的T型車,曾獲得“廉價小汽車”的名聲,廣受美國民眾的歡迎。T型車不但價錢低,而且,質量與性能全國第一,一度還是美國的吉祥物。

對於老福特來說,T型車是他的神話,是他的孩子,是他夢想得以實現的載體。在T型車裏承載的是他的輝煌,他不許任何人向它挑戰。

老福特憤怒地對兒子說:“T型車銷售得很好,我不打算開發什麼新車,拖一拖再說吧。”

但是福特可以憤怒地壓製兒子,卻無法阻止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斯隆。1925年,通用公司推出了嶄新的雪弗萊。新車問世的當年,就逼得福特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從57%下降到45%,次年又滑落到40%以下。

總裁坎茨勒再也不能看著公司的銷售業績繼續下滑,而如果要上馬研製開發新型汽車,必須先征得福特公司的董事長老福特的首肯,於是坎茨勒語氣委婉地寫了一份備忘錄,呈送老福特,再次探討車型問題。盡管備忘錄充滿對老福特敬意的話語,但老福特也看出了奉承詞句後的極度不滿。於是,趁埃茲爾赴歐洲考察和度假之機,老福特撤掉坎茨勒總裁的職位,將他轟出了公司。

福特公司研製開發新車型的計劃被擱置起來,一拖再拖。

老福特再固執,也不能無視T型車銷量的猛烈下滑。沒有辦法,他隻好采用削價的方式來刺激消費者。然而,消費者的口味變了,削價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力,沒有挽住T型車銷量下滑的總趨勢。

不能再拖了,老福特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於是他又重新組織技術人員研製開發新款汽車。直到1927年10月,一輛新A型車,從福特的裝配線上開下來,加入了汽車行業的新競爭。

可惜,晚了!通用汽車公司憑借新款雪弗萊,搶占了大部分本應屬於福特公司的市場,通用汽車公司對福特公司打了一場漂亮的時間差。

而這一次老福特拖拉不絕的決策,是他輝煌一生的一次嚴重失誤,等於他自己拱手讓出了得來不易的市場份額,等於自己親自給通用汽車公司的崛起添磚加瓦。至於老福特自己怎樣想的,隻有他自己心裏最明白吧!

拖拉導致的後果,隻有用懊悔去償還吧!

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習慣。這種看似不大的毛病,常常引起出門誤車,上班遲到,工作散漫等後果,給老板和同事留下消極的印象。

能拖就拖的人心情總不愉快,總感覺疲乏,因為未做完的工作不斷給他壓迫感。拖延者心頭不空,總感覺有做不完的事,因而常感時間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