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和趙瑗的意見差不多,除了虞允文。虞允文在蕭山說這些話的時候,一直沒吭聲,直到下朝了之後,才找了個機會單獨問蕭山道:“賢弟,你已經得了天大的功勞,卻還想要冒天下之大功,不會沒有理由的吧?為兄想不出你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收複燕雲。”
蕭山笑了笑,道:“大哥你認為我是為什麼?”
虞允文盯著蕭山,過了一會兒才緩緩道:“太宗皇帝出兵北伐,想要奪取燕雲,最後失敗,曾經留下遺言,凡能收複燕雲者,可封異姓王。你也無子嗣,連認養的都沒有,即便是封王也就止於你一人,和現在並無太大的區別,我想你不是衝著這個去的。”
蕭山被虞允文這樣一說,反而想起來這件事情了,當年宋朝開國的時候,同遼軍作戰失敗。後來靖康之禍也就是因為童貫要收複燕雲而引起的。現如今……
現如今蒙古部落因為和金國有世仇,其部落的首領俺巴孩汗在和金國作戰的時候,被金人釘在木驢上刺死,聽聞趙瑗大敗金兵,已經給趙瑗送來請求聯合出兵金國的邀請書。
這位請求出兵的部落首領叫做忽圖刺,蕭山不太清楚他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但是根據時間的推算,再過四五年,成吉思汗便會誕生。
蕭山微微的搖了搖頭,道:“當然不是為了封王,就如你所說,我並無子嗣,僅有義父義母,他們年紀也大了,封王也止於我一人。我隻是……隻是在擔心以後的事情,希望能夠改變一些事情,保住這些年來辛苦得來的成果。”
虞允文當然不會明白蕭山所說的“以後的事情”是指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他將其理解為蕭山和趙瑗以後的事情。他伸手拍了拍蕭山的肩膀:“若是擔心以後的事情,不如辭去軍務,討要高官和封賞,再收養個孩子。”他很想勸說蕭山自己生一個,不過看目前這樣子,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蕭山也不知道該怎麼同虞允文說,他隻是輕輕的搖了搖頭:“我不是那個意思,但不論如何,我會盡力的勸說陛下,宜將剩勇追窮寇!”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蕭山也始料未及,在朝廷封賞這次有功之臣的時候,蕭山被封為了樞密使。
這下子整個朝堂都炸開了鍋,有宋以來,掌管全**事的樞密使一職,一直都是由文官擔任,更多的時候是宰相兼任。武將封樞密隻有兩個例子可循。
第一個是北宋年間的名將狄青,他在對夏作戰中戰功赫赫,被封為副樞密使後,一直遭到大臣的反對和朝廷的猜忌,大臣們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諫官們多次上書皇帝,認為其不可升任此職,有壞祖製。即便是他受任於危難之際的時候,滿朝文武依舊認為“狄青武人,不可獨任”,要以宦官任其監軍,監視狄青。
第二個則是十多年前的三大將封為樞密使的事情,在淮西戰敗之後,趙構已經決定收攏三大將兵權,所以將嶽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召回朝,奪了其兵權,封為樞密使,因為其意在收攏兵權,加上當時的宰相秦檜操作得當,並沒有遭到什麼反對。
隻不過這一次蕭山的情況卻全然不同了,他升任樞密使,卻手握重兵,還在要求繼續出兵追繳金人,這個舉動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恐慌和反對。
朝臣們終日上書,說蕭山的封賞不合適,擔心他功高震主,會為朝廷帶來隱患。且此例一開,之後若有戰事,其它武將的封賞會變得更為麻煩,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這一基本建國思想。
蕭山對於出任樞密使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他現在希望的是能夠說服趙瑗,讓自己統領大軍繼續攻打金國,奪回燕雲地區。
趙瑗心中也在糾結這個事情,一方麵,蕭山升任樞密使是他也希望看到的,因為這是他該得的。但如果以這種身份領兵,朝廷大臣的那一關過不了。蕭山很難對趙瑗解釋自己的理由,因為這個理由看起來有些荒唐可笑,甚至有時候他自己都懷疑自己前世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夢境中的幻覺。
但他卻一直堅持,趙瑗麵對蕭山的懇切要求,終於下定決心:“朕信你!即便是所有人都反對,朕也決定支持你的想法!”
在頒布讓蕭山繼續出兵的詔令當天的朝會上,眾臣的反對更加激烈,甚至連一向支持北伐的陳俊卿也大為搖頭,堅決反對。
可這些人的反對似乎並沒有什麼能夠一舉成功的理由,麵對趙瑗的堅持,大臣們開始尋求其它的支援力量,最能夠反對此事的人,當然是被立為太子的趙瑗唯一的兒子趙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