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漩渦(3 / 3)

趙愉今年十四歲,因為從小就被當作太子和儲君在培養,他也不能理解趙瑗的這個舉動,亦上書反對。

趙瑗絲毫不為所動,眼看著蕭山領著樞密使的名號要統帥二十萬大軍出征在即,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在眾臣麵前一一上演,陳俊卿尤為著急。他往日的諫言趙瑗幾乎都全部采納,但這一次似乎皇帝是鐵了心的要這樣做。

陳俊卿在一次下朝後忽然聽到禦史王十朋道:“陳相公何必如此執著,近日為了此事,蕭樞密似乎常常和陛下夜談,想必是已經下定了決心,不可能改的了!”

陳俊卿心頭一動,忽然想起一事來,折身返回,直接找到了起居郎。

起居郎共有四個,內外各兩人,內起居郎由太監擔任,外起居郎則由初入仕的官員擔任。

《起居注》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夠查看,甚至連趙瑗也不能,趙瑗很遵守曆來的規矩,基本上也不去主動要求起居郎把這些東西給自己看。

但陳俊卿感覺到事情緊急,他作為副相,稍稍逼威了兩位外起居郎後,便弄到了《起居注》。

果然如王十朋所言,最近趙瑗單獨召見蕭山的時間特別多,即便是談話,也不用那麼長的時間。

陳俊卿的眉頭蹙到了一起,近些年來,內侍甘昪多次擔任內起居郎,甘昪以太監最高首領都知之位充任起居郎,這本就不合常理。甘昪肯定是不可能向自己透露什麼的,兩人還因為一些事情鬧得很不愉快,於是陳俊卿找到了另外一位充任起居郎的宦官,在宮中查閱了內起居郎記錄的《起居注》。

不翻不打緊,一翻則嚇了一跳。

自從北伐以來,每次蕭山回朝,幾乎都夜宿在趙瑗的寢閣,進來更是如此,甚至有連續三日留宿的記錄。

似乎一切的事情,在這一刻已經有了明了。

在隔天朝會的時候,陳俊卿上了一本足以震驚朝野的折子:蕭山夜宿皇宮,和皇帝關係曖昧,實在不適合擔任要職,更不適合領軍出征。蕭山此舉分明是狼子野心,意圖不軌。

此折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被陳俊卿讀了出來,眾臣嘩然,一開始是不能置信,但稍作打聽後,便能夠輕易的確認此事。

在此事件中,甘昪被貶斥到了海州,但這隻是開始,另外一個處在漩渦中心的人物蕭山,則被禦史終日圍攻,要求其辭官歸田。

蕭山早就料到自己和趙瑗的事情是紙包不住火的,終會有一天曝光,但沒想到竟然會是在這種時候。

雖然被禦史連番彈劾,蕭山卻並沒有主動請辭,盡管如此,他心中難免鬱悶,並不是因為走在大街上的時候會有人對他指指點點,更加不會是一些士兵看著他露出奇怪的眼神,更多的則是因為不能出兵前去剿滅金人。

伍巒作為蕭山的副將,倒是在此刻常常來探望蕭山,每當他看到蕭山雙眉緊蹙,獨坐家中的時候,心底便會有什麼東西在撕裂。

若是蕭山的對象不是皇帝,眾人至多會一笑了之,甚至會傳為一段風流佳話,但那個人是皇帝,一切都有了不同的含義。

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趙瑗盡管默認了自己和蕭山的事情,但對於讓其出兵北上依舊不肯鬆口,雙方陷入了拉鋸戰中,樞密院拒不執行皇帝發兵的命令,將其詔書撕毀。

自從蕭山和趙瑗的事情曝光以來,往日前來他府上的朋友少了很多,張誌雄來過一次,勸說蕭山上表請辭,以脫離這種漩渦,謀求自保。

而虞允文也來探望他,歎著氣拍著蕭山的肩膀:“賢弟,你當日不停為兄之言,先如今恐怕是難以再帶兵了。”

蕭山僅僅的抿著唇,隔了半晌才道:“我不後悔!”

但他不後悔並不代表別人能夠淡定,伍巒在一次朝會上留下來,跪著請求趙瑗:“請陛下下旨,免除蕭相公一切職務,讓其辭官歸田,永不相見。否則越鬧越大,最後會不可收拾。”

趙瑗布置可否,伍巒就一直跪著,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趙瑗才道:“起來吧,那種事情朕不會做!”

話音未落,年僅十四歲的太子趙愉闖入殿中,雙眼通紅,朝著趙瑗怒吼:“父親,他們說的都是真的麼?你和蕭山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趙瑗沒有回答,殿中的光線一點點的暗了下去,卻在此時,外麵太監通傳:“陛下,蕭相公求見。”

趙愉瞪著趙瑗,雙拳都緊緊的握在袖子中,在他的心中,父親一直是英雄,而在他兒時的記憶中,這位蕭叔叔也很好。

但現在讓自己蒙羞,被宮人私下議論的,也是這兩個人。

趙瑗微微抬頭,無視趙愉的憤怒,平靜的說出了一個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