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政法機關有堅定的決心、持久的耐心、必勝的信心,還要有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不玩花架子,不搞虛招子,以真誠的態度溝通,以紮實有效的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領導幹部化解社會矛盾要敢於處理棘手問題,敢於解決別人不敢解決的老大難問題。通過處理這類問題施展自己的領導才能,用行動征服下屬。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領導幹部作為社會矛盾化解的中堅力量,對於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社會穩定存在的棘手問題
穩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穩定的環境,不能幹事,更不能幹成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指出,必須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確保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沒有穩定,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我們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製,及時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警惕和防範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堅決維護了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我們要始終從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安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發,全麵把握我國社會穩定大局,有效應對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問題和挑戰,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期的特定曆史使我國社會主體間的關係正處在曆史上最為複雜的狀態之中,各種觀念與利益正發生著激烈的碰撞,社會糾紛主體及其內容更加多樣及複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糾紛,解決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穩定是構建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保持社會的平安、穩定、有序,沒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這不僅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所充分證明,也是廣大幹部群眾從經驗和教訓中得出的共同結論。
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完善,與之相伴,社會結構也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員流動性增強,個人與社會組織的依存關係大大減弱;同時社會事業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既有的社會管理體係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特別是社會管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也因如此,“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更多地出現在高層視野中,其關係到社會建設、民主法製建設、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按照中央的新要求,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加強社會管理將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則,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社會管理體製創新,不僅成為行政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成為加強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
另一方麵,我國仍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社會矛盾多發的特殊曆史時期,日益複雜多樣的人民內部矛盾,各種傳統的、新型的社會治安問題等,仍然是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其中,社會矛盾觸點多、燃點低、處理難,也表現出明顯的“體製性思考”特征,即使事件平息,對於政府的行政體製、公共管理方式的思考與爭議仍餘音繚繞,而由此引發的參與政治、民主管理的熱情,日漸高漲。
來自各地主管部門的信息顯示,當前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成為難點,一些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成為社會服務管理的盲區,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機製尚需進一步完善,網絡等新興事物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有效治理還需進行製度創新。
針對這些問題,社會管理能否及時跟進、有效應對,能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有所創新,不僅是對相關社會管理職能部門能力的考驗,更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不少地方都在著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機製,對如何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進行了實踐探索。但這些探索如何實現從“點”到“麵”的轉變,如何從針對具體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探索中總結經驗,從而形成整體規劃、實現製度創新,如何梳理複雜利益關係,破解影響社會建設的體製難題,仍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擔負起第一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