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照相館這件事情,李書福回憶說: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我們這地方有很多人進入經濟這個領域。我們學校周圍有很多小商小販,還有一個照相館,我們經常去照相,我發現這個東西好玩,又能賺錢,就開了照相館。

在開照相館時,李書福發明了用氯化鈉沉澱衝洗液中的銀元素,然後再提煉出純度很高的銀子。他把這些銀子送到杭州去賣,賺了很多錢。有了錢後,李書福和弟弟開辦了台州第一家家電生產企業,主要生產電冰箱配件。

然而,精明的李書福並不滿足於小小的照相館所帶來的利潤,於是,一年之後,他放棄了自己的第一次選擇,帶著從父親那裏得到的2000塊錢,開始了新的創業之路。這一次,他選擇的是電冰箱。為什麼做電冰箱呢?因為在做電冰箱之前,李書福還做過電冰箱零件,跟電冰箱廠打交道比較多,21歲的李書福認為,電冰箱沒有什麼神秘的,他做電冰箱也是可以成功的。幾經磨難,李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一年的營業額有四五千萬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了。1989年,李書福開辦的電冰箱工廠,產值已經超過一億元。電冰箱廠為李書福賺到了非常大的利潤,可以說是他事業的起步,然而,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李書福不得不放棄了電冰箱的生產。李書福說:“當初國家搞電冰箱生產的定點,我們沒有進入國家的定點生產企業,沒有進入定點廠就不能生產,我們就自動不生產了。”停止了電冰箱的生產以後,李書福就到深圳讀書,學習經濟管理,兩年的學習讓他如虎添翼。1991年,學成回來後的李書福開始了建材的生產,這次選擇可以說是他事業騰飛的起點。李書福這樣回憶道:“建材是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去建材市場買建材發現的,我發現這個材料裏麵隱藏著很大的利潤空問,這就是商機,那我們就要生產這個產品。中國第一張美鋁曲板就是這樣出來的。後來我們生產鋁塑板,也是全國第一張鋁塑板的生產廠。”以國美命名的建材直到今天仍然是吉利集團的主要利潤來源,而這在當時更讓李書福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就在這時,海南的房地產熱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這次投資卻讓李書福嚐到了失敗的滋味,一年的時間就讓他損失了五六千萬,然而,倔強的李書福並不服輸:“我不相信這是失敗,我慢慢還會發展起來的,失敗是成功的基礎。”

海南的投資失敗以後,李書福又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一次,他選擇的是摩托車行業。不得不讓人佩服的是,在失敗的時候,麵對新的投資決策,李書福的嗅覺依然極為敏銳,摩托車在後來果然成了吉利集團的新的利潤增長點。李書福說:有一次台州市人民政府專門組織我們去參觀學習先進的企業,其中一個是摩托車廠。在參觀中,我發現製造摩托車原來如此簡單,所以我一直在琢磨這個事情。我也發現這裏麵有商機,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我們開發的是全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當然,這個過程有些也是老天決定的,但是你自己不努力,也絕不可能成功。1994年,全國摩托車廠林立,市場疲軟。讓這個26歲的、天真的年輕人想不到的是,進軍摩托車行業,第一道關口就是國家的產業政策。他跑到國家機械部,請求批準同意生產摩托車。

李回憶說,機械部的大門,他進都進不去,隻好隔著門,跟裏麵的一個在掃地的人對話。聽說這個人是要來申請生產摩托車的,這個掃地的人把李書福奚落一陣子,把李書福擋回去了。

碰了一鼻子灰,李書福回到了台州。年輕氣盛的他,跑到杭州,找到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摩托車廠,跟他們搞合作。

怎麼個合作方式?“無非就是花錢向他們一張一張地買合格證。生產一台就給他們幾百塊錢。”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將近十年。1998年,國家機械部才留意到他們,在讓他們兼並台州一家負債6000萬的國企之後,正式批準了吉利摩托車生產權。

當時沒有一家生產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由於李書福敏銳地抓住這一市場切入點,終於開發出國產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1998年,吉利集團摩托車產量達35萬輛,不但占領了國內市場,還出F322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造摩托車,李書福帶著吉利集團躋身全國民營企業前四強,每年為國家創造上億的稅收。迄今為止,造摩托車還是李書福所畫的最完美的一個圓,並且成為李書福如今與人論辯造汽車能否成功時必定援引的一個例子:“當時很多人也不相信我們會生產出摩托車來。結果全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就是吉利搞出來的,後來所有的摩托車廠都學我們!”

立大誌才能做大事

裝飾板和摩托車開發成功,李書福並沒有坐下來歇口氣,而是作出更驚人的決策:造汽車。他投資5億多元,開發家庭用的微型貨車和輕型轎車,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位農民企業家的800畝汽車製造中心,居然形成了3分鍾生產一輛汽車的生產能力。李書福造的汽車多,卻賣得便宜,款式豪華美觀的吉利汽車,每輛售價隻4萬多元,是國內同類產品中最廉價的。李書福為了汽車創業之路付出的辛苦,一位浙江吉利集團的老員工這樣描繪他們的老總:咱們吉利集團現在綜合實力列全國鄉鎮企業第五、民企第四,可李總還是一個“三不會”的人——不會吃,不會穿,不會睡,腦子裏裝的全是他的造車夢。於是,在世紀之交,中國汽車工業遊進了一條鯰魚。這條名叫“吉利”的鯰魚逆流而上,掀起駭人的巨浪。將一潭死水的中國車市攪得浪濤滾滾。由於吉利接連引爆4次降價風潮,突破了4萬元價格的瓶頸,許多被人熟悉的品牌車車價紛紛跳水,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地被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