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團內部一位管理人士表示,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吉利集團確定的中長期規劃——實施駿馬、獵豹和雄獅三大工程。其中駿馬工程為到2005年要實現產銷轎車30萬輛,銷售收入180億元,利潤10億元;獵豹工程為到2010年實現產銷汽車100萬輛,銷售收入400億元,利潤25億元;雄獅工程為到2015年實現產銷汽車20071輛,銷售收入800億元,利潤40億元,並力爭使吉利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10%。

第七章軍師謀劃者贏得大利——潘石屹經營的品位魔塊潘石屹說:“我覺得一個人在一個環境裏呆久了。會變得懶惰,因為聽同樣人的話,接觸水平一樣的人,就會形成思維定勢,跳不出去。所以我有意識地經常要走出去,換換狀態,包括到國外去看人家的生活方式。”

做生意要有軍師頭腦,否則就會重複別人而做小兒科的事。潘石屹做生意善於動腦筋,做概念化的產品,領先時人一步,贏得顧客賞識。這種軍師智慧,是他的殺手鐧。

潘石屹,人稱老潘,“中國SOHO之父”、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甘肅省天水人,大學畢業後分到國家石油部工作。後到海南創業。完成原始積累後回到北京,1993年在北京注冊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總經理,開發的萬通新世界廣場和萬通發展大廈等項目,被譽為京城房地產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1995年創立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項目公司北京中鴻天房地產有限公司,開發位於國貿橋東側、總建築麵積48萬平方米的現代城。

老潘為人謙和,笑容常在,所言所行卻時常出人所料。現代城項目從開發銷售至今,一直備受矚目與爭議。尤其是風格另類前衛的SOHO現代城,既出現過夜間排隊領號購買的熱烈場麵,創下了北京市銷售樓盤的最高記錄,也因觀念相左,受到業界同人競相“批判”。

他充分認識到房地產市場化中的親和力因素,將房地產開發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寫出《茶滿了》一書,現代城營造的SOHO一族理念令北京白領趨之若鶩。他與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建外SOHO點燃北京CBD戰火。

潘石屹還被譽為地產界的精英,不僅懂市場,也懂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成為中國房地產界的一個新高度。從在公眾麵前亮相之初至今,潘石屹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業界對老潘的反映有褒有貶。

不與眾人合流

潘石屹出生在甘肅天水麥積山附近的一個貧困的村子裏。恢複高考後,他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頒發學位”的大學。1984年畢業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下海經商。在海南島,潘石屹與6個人合夥成立了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今日萬通的雛形。

潘石屹辭職離開北京去深圳的時候,把自己所有家當變賣了,也隻有八十多元人民幣,買去深圳的火車票,到深圳因為沒有特區通行證,又花了十幾元找人帶著鑽鐵絲網進了深圳。

在深圳的這段時間,他在一家谘詢公司工作。香港一些嚴重汙染的工廠要遷往深圳、珠江三角洲,他們幫助做一些前期工作。深圳天氣熱得不得了,語言也不通,還經常加班加點,感覺非常壓抑,剛下海心理也脆弱。

1989年,潘石屹跟了老板上海南。那時的海南,完全是個荒島的感覺。第一是沒電,黑燈瞎火的;第二是又髒又臭又亂,條件艱苦的讓人無法忍受。

1990年春節前後,海南刮了一次特別大的台風,損失很大。海南經濟一困難,很多人沒有工作,就紛紛又回去了。老板當時在那裏承包了一個磚廠,讓潘石屹當法人代表、廠長,帶著三百多個民工。那時所有工程都停了,民工就在那裏餓著,他們是計件工資,沒人要磚,他們就一分錢沒有。潘石屹那時年輕,責任心還強,就把自己的錢掏出來,讓民工買上一袋米,吃完了掏錢再買一袋。

1990年,大部分下海南的人都回了內地,潘石屹一直在那裏堅持,一直堅持到鄧小平南巡講話,他們幾個朋友才在一起成立了“萬通”的前身——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

公司一共六個合夥人,一個是馮侖,他原來是海南體改所的副所長,曾經到牟其中那裏打工,當過辦公室主任。另一個叫王功權,原來也在牟其中那裏的投資公司當過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