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說:“全身心投入並把企業做好,為了企業,我可以犧牲所有東西,包括個人的健康。”
能力大小決定成敗。這是成功的硬道理!李東生敢於闖,在複雜的商勢中開拓自己的市場,思維多元,借力打力,是能力之強的表現。
李東生1957年出生於廣東惠州;1974年高中畢業下放惠陽馬安農場,做拖拉機手;1977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係:1982年大學畢業進入“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1985年擔任“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1986年擔任惠州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部長:1989年重返TCL,擔任TCL公司第一副總經理:1992年擔任TCL總公司電子集團總經理:1996年擔任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2002年擔任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李東生曾參與惠州二十多個合資項目的引進和籌建,為惠州電子工業的起步和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自擔任TCL集團總裁以來,他成功地運用科學的經營管理方式,觀念超前,行動超前,知人善任,重視人才,憑著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和對市場的準確切入,結合資本運營戰略和品牌推廣戰略。利用外資打自己的品牌,使企業持續高速成長,將一個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資本金的地方小企業運用成中國電子工業三強,國內彩電業三強,並在國內電子業率先建立起了一個遍布全國的營銷網絡。目前TCL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品牌價值達105.93億元。李東生也於1994年被授予“發展中國家電事業特殊貢獻功臣”稱號,1995年被授予第五屆“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腳踏實地是成功之本
恢複高考製度後,李東生從農場考上了大學。他曾經以陳景潤作為誌向和追求,但是上大學後,他發現比他強的人很多,他的成績隻處在中等水平,特別是第二個學期的一場疾病更使他在學習中明顯感到力不從心。他在畢業時沒有報考研究生,因為他已意識到了在專業上追求更高的造詣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他於是做了一個更為務實的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實事。畢業時李東生被分配到了政府機關,但是他沒有去報到,而是要求到企業去。最後他選擇了一家剛創辦不久的外資廠,也就是TCL集團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做一名技術員。他是公司的第43名員工,責任是負責修理車間裏的設備,管我的是一位比他小兩歲的車間女工——生產線長。
剛畢業的頭兩年,雖說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但他是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憑著這種踏踏實實的作風和對工作的執著,贏得了大家的認同和好感。
他的事業的另一個機會是在工作兩年多以後,公司需要選派一名年輕的幹部到香港搞業務,他被選上了。他有機會接觸外麵各類商業夥伴以及業內的同行,這對他的幫助很大。1985年,公司開始發展第二個項目——TCL電話機,由於是他負責引進這個項目,因此,這個項目投產後不久,李東生幸運地被任命為這個企業的總經理,當時他隻有28歲。他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晚上睡覺做夢都想著公司的事情。他非常希望做好這份工作,但是很遺憾,盡管已全力以赴,結果並不理想。他這個總經理才做了不到一年,就感覺難以幹下去了,幸好當時他有一位好領導,就是現任廣州市市長林樹森,他建議李東生先退一步,以後有機會再進兩步。於是他退下來,調到一家新組建的公司負責外資引進工作。
1990年初,李東生被任命為TCL集團的副總經理,這次再回到主管崗位時他就覺得比以前順很多,前幾年的學習積累使自己比較能夠勝任這一要求。1993年初李東生擔任重組後的TCL電子集團公司的總經理,把TCL彩電、AV產品、電工、電腦及全國的營銷網絡建立起來,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也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提高……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理想和追求,理想能給你帶來工作的動力和樂趣,使生活充實和更有意義,但是每個階段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必須切合實際及經努力可以達致,不好高騖遠。假如他一開始就定位要做TCL集團的總裁,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成功,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你的心態和行動。
成敗得失均是經驗
在TCL成立20周年的總結大會上,TCL總裁李東生坦言:TCL集團20年發展曆程,最大的失誤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在通訊方麵重視不夠,錯過了通訊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
其實李東生的話是針對TCL在通信係統設備市場而言的。因為TCL依靠上市公司TCL通訊的電話機,早已在通訊終端設備市場上站穩了腳跟。1989年,TCL通訊電話機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並獲得“中國電話大王”的美名,隨後連續十二年保持這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