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士宏的隆重進入到黯然離開,從奔4賠本賺吆喝到今天所謂的“PC賣得不錯”,除了白白地扔了不少錢之外,其實,TCL在IT業從來就沒有真正地成功過。2003年3月3日,當TCL總裁李東生宣布進入筆記本電腦市場時,人們更加難以相信:這次,TCL究竟有幾許勝算?
3月3日,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增資擴股的方式並購了北京友邦在線,宣布成立TCL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注冊資金達8700萬元的新公司,三大股東分別為美國蓮花太平洋,占有50%的股權;TCL電腦科技,占有5%的股權;友邦在線,占有股權45%。TCL總裁李東生表示,新成立的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在近期內將專攻筆記本市場,力爭在兩到三年內使以“TCL王牌”命名的筆記本電腦成為國內的一類品牌,市場占有率達到前三名。
由股份關係可以看出,在經曆多次失敗之後,TCL此番進軍IT是心存疑慮,謹慎從事的。TCL很有可能是以品牌作為進入的資本,其實不會有大的投入。
在國內市場上,友邦在線Winbook品牌雖然有一定的銷量,但都集中在低端市場。據了解,友邦在線是中關村的一家民營企業,10年中,以低成本運作見長,所以,雖然規模不大,但還是保持著相當的價格優勢。TCL加盟後,這家公司還能否保持這種優勢是一個問題。如果失去了這個優勢,在產品上又不可能向高端邁進,對於TCL筆記本電腦來說,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李東生曾表示,由於第一大股東的美國背景,TCL也將探討在國際市場銷售新產品的可能。但實際上,在國際筆記本電腦市場上,國產品牌還處在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上,要想到國際市場上闖蕩,不用說TCL,目前就是聯想、方正也沒有發言權。
方正電腦有關人上曾預測,2003年國內筆記本電腦市場將實現140萬台左右的銷量,增長40%左右,到2005年國內筆記本市場將依然保持40%左右的增長,然而事情不能隻看表麵,方正表示,雖然市場的總量有很大的提高,但激烈競爭導致的利潤下降,使廠家隻有達到一定的銷量規模才可能生存,否則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在這種局麵下,麵對國內競爭激烈的筆記本電腦市場,現在才剛剛起步進入這個市場的TCL如果沒有“錦囊之計”恐怕難以善後。
好在是,即使失敗,TCL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慘兮兮!開拓市場的方法是多元思維李東生認為走出去是必然選擇。TCL集團“走出去”較早,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李東生說,之所以走這一步,可以說是亞洲金融風暴逼出來的。他說“我們原來的出口產品結構以OEM和ODM為主,沒有自己的品牌和銷售網絡。1998年,在一些亞洲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製造成本相對降低的情況下,我們的訂單大量流失,出口出現負增長。這促使我們下決心在國際市場逐步建立自己的營銷網絡,推廣自己的品牌。TCL選擇的目標市場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情況已有了很大的改觀,去年整個集團的出口額已超過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一倍多。更重要的是,出口產品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自有品牌的出口已經超過了50%;營銷網絡已經初步建立。TCL品牌產品如彩電在越南、菲律賓、印尼已經占了5%的市場份額,在印度達到7%。
長遠來看,中國企業要進一步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走出去’是必然選擇。而中國即將加入WTO,也給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機遇。”
關於TCL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麵的一些具體做法,李東生認為不能照搬國內產品。他說:“我們在新加坡設有機構,負責印尼、馬來西亞、文萊和緬甸市場銷售。印度人口眾多,未來市場潛力比較大,因此我們在這裏設立合資企業,搞帶料裝配,推廣TCL品牌的產品。我們在印度的合資企業去年5月份成立,8月份開始推廣業務,目前銷售額已達5000萬美元。
他覺得,如果一家企業要在一個市場長期站穩腳跟,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對當地的市場需求有一個較深入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而不是簡單地把國內的產品或者是淘汰的產品搬過來。我們設立的海外產品開發部,就負責這方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