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修身課:適時放棄,走向完美生活(3)(1 / 3)

《論語》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對於日常的瑣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計較。在大事業之前的小事若無法忍受,將無法成就偉大的理想。韓信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年輕時整日遊手好閑,無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流氓找碴說:“你長得倒不賴,不知膽量如何呢?”韓信聽後沉默不語。這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流氓又挑釁說:“如果你有膽量,就來刺殺我;如果害怕,就從我胯下爬過去吧。”韓信仍然一言不發,默默地爬過他的胯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令人發怒的事不計其數,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是成不了大事的。反之,隻要胸懷大誌,舍棄過度的貪欲,就會“忍人所不能忍”,對於許多事情就不會放在心上,而是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終會有自己的收獲。

不為名利所累

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後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細細想來,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人生在世,如果過於看重名與利,計較得失,那你隻會鑽進牛角尖。相反,明智一點舍棄一些東西,讓自己通往成功的擔子減輕點,這類人往往都是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掙紮在名利場上,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試問天下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

但反觀世間的芸芸眾生,都秉持著“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傳統觀念,每一個人都不想默默無聞、庸庸碌碌地活一輩子,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然而,有得必有失,為名利所付出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呢?看看那些對名利過分地追求、不擇手段地去爭取的人,他們必將受到名利的束縛,弄不好還會導致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下場,比如,父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朱熹就曾經說過:“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隻管向前便危險。”

古時候,國外的一個王國,國王剛剛登基,外族都不臣服,經常犯邊滋擾。於是國王召開會議,決定用武力使四夷臣服,進而安定邊疆。

國王做好了決定就頒布詔書,民間若有肯為國出力者,皆有重賞。不出十天,有三個年輕人應召而來。高個子,善騎術;矮個子,善射術;中等個的,善於謀略。國王擇日讓他們三個帶領大軍開赴邊疆了。

過了不久,邊疆的喜訊不斷傳來,三個年輕人屢建奇功。一個月以後,邊疆得到了安寧,四夷全都臣服。得勝之師回到都城,國王要給將士論功行賞。

國王對三個年輕人說:“有什麼要求盡管說!”

高個子說:“我要做大將軍,為陛下鎮守邊關!”

矮個子說:“我要做尚書,替陛下分擔國事!”

中等個子卻說:“我一不當官,二不領兵,三不要錢。我隻希望陛下能賜我一群牛羊和一塊牧場!”

國王很驚詫,不過還是一一滿足了三個年輕人的要求。

過了若幹年,中等個子正在牧場上吹著笛子,歡快地牧羊的時候,消息傳來,高個子和矮個子因為權勢熏天,遭到了國王的猜忌,全都被陷害入獄了。

司馬遷說得好:“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由此可知,淡泊名利甚難,笑看人生亦難,說起來似乎很輕鬆,但是真正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生活中,芸芸眾生都在為名為利苦苦地追求著,為聚財、爭名而過分費心勞神,一旦名利到手,就把它當作資本處處炫耀,甚至招搖撞騙。這種人可能永遠也享受不到人生的幸福。

我們的活動——無論是什麼性質的活動,總會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必然會受到來自周圍世界的評論。這些評論可能是褒揚,也可能是非難。但不論是褒揚還是非難,都有理解與不理解、公正與歪曲的成分在。所以,對於這些評論,不能一概地接受,跟著它團團轉,弄出拴驢子的結果;但也不能一概地拒絕,我行我素,甚至於變本加厲,憤世嫉俗,以為是一種強者的風度。所謂自信,首先是要相信隻要自己有所作為,就必然會遭受到一些不明不白的非議;對這些毫無根據的非議,要能夠襟懷坦白,心胸寬廣,堅持自我意見,立定腳跟做人,能夠“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無論處在什麼逆境中,都不要泯滅自己的個性。

下麵講一個置毀譽於不顧的成功者的故事:

當年有一個人想興築巴拿馬運河,一時之間人們對這個壯舉議論紛壇,毀譽不一,有人誇獎他勇敢堅毅,有人罵他異想天開。但是他對於這些毀譽一概置之不理,隻管埋頭苦幹。有人問他對於那些批評有何感想,他回答得十分適當,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至於那些批評,日後運河自會答複!”

運河果然如期完成,一時又是人聲鼎沸,但現在卻是眾口一詞地爭相誇獎他了。他自己如何呢?他站在第一艘試新船上,從群眾的歡呼聲中,通過自己親手完成的水閘嗎?他沒有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