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過程,在得失之間,患得患失的滋味最令人回味無窮。在充滿得失的世上,人類生而獲得,卻無處不失落。既然得失是人生尋常事,那麼,在得與失之間,我們就無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東西。要知道,人,是不能什麼都占為己有的,特別是不該得到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主動“放棄”。不懂得“放棄”,終將自尋煩惱。
世上萬物,從來就不會有絕對的利益,也不會有絕對的害處,得與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能舍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都沒有的,懂得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英國的偉大詩人彌爾頓的最傑出的詩作是在他雙目失明後完成的;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的聽力喪失以後創作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是個用苦難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極致的奇人。他們——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傑”的人,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不計較利害得失。所以,當你身處逆境時,不要感歎命運多舛不公。命運向來都是公正的,在這方麵失去了,就會在那方麵得到補償。當你感到遺憾失去的同時,可能有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得和失永遠是並存的,就像是一對永遠也不可以分開的親兄弟,關鍵是自己如何把握住機會,如何正確看待得和失這一辯證關係,讓自己在失去什麼的同時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東西。用賞識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用良好的心態對待得與失,用長遠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當你想明白了,想透徹了,你的心會感覺非常透亮,非常輕鬆,非常快樂!
得與失在我們心中,可能隻有一線之隔,所以,對於得失,我們要認識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貪婪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坦然麵對得失。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貪得無厭;失之,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得與失,不要看得太重,一切付之於笑談中。正確看待得失,要時常提醒自己,無論得到了什麼,得到之後都有可能會失去,讓自己在得到時懂得加倍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至於無所適從。不必為“失去”而難過,因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的。我們所能做、所應做的,隻是在“得到”時珍惜它。
與其抱怨,不如努力
生活中,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能夠聽到抱怨,男人的抱怨,女人的抱怨,老人的抱怨,孩子的抱怨,富翁的抱怨,窮人的抱怨等等。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抱怨隻是讓自己徒增煩惱而已,它並不能解決本質問題。如果你不想再繼續目前的生活,那麼就不妨用行動來代替抱怨,將抱怨的心情轉化為力量,隻有這樣你才能看到新的希望。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在不如意時隻會一味地抱怨,整天怨天尤人,於是他們終日鬱鬱寡歡、牢騷滿腹。而有的人在不如意時不煩躁、不抱怨,平靜對待,努力改變,因為他的心裏時常裝著希望。一味抱怨的人常常隻能在原地徘徊,自以為是地咒罵眼前的“陰暗”,卻不知道那“陰暗”正是自己的影子。而努力去改變的人,總能用智慧發現機會、把握機會,使本將是無奈的人生過得精彩而美好。既然抱怨和眼淚都不可能挽回失去的一切,那就笑著從頭再來吧。
所有的失敗都是在為成功做準備。抱怨和泄氣,隻能阻礙成功向自己走來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拚搏才能帶來希望。真的金子,隻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沒,隻要一心想著閃光,就總有閃光的那一天。
羅斯福小的時候,不但外表其貌不揚,而且還患有嚴重的氣喘症,說話也含混不清,幾乎沒人聽得懂。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男孩,後來竟成為了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
別人問羅斯福成功的秘訣時,他說:那就是不抱怨,多努力。天生的缺陷沒有使他自怨自艾,而且,它還造就了羅斯福的奮鬥精神。他經過長期的鍛煉和學習,不僅克服了氣喘的毛病,而且擁有了一副好體魄。更讓人吃驚的是,以前說話含混不清的他,通過刻苦自勵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社交能力和口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上大學後,他還常常利用假期,到亞曆山大去追逐牛群,到洛杉磯去捕熊,到非洲去捉獅子。這些,使曾經缺陷明顯的羅斯福獲得了勇敢和強壯,為他以後成功競選總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幸的是,中年的羅斯福卻又得了小兒麻痹症,但坐在輪椅上的他,依然是那麼地堅強和自信。他說:“我就不相信這種娃娃病能夠擊倒一個堂堂男子漢!我要戰勝它!”後來,在自己的積極努力下,他終於站了起來。幾年後,羅斯福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