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修身課:適時放棄,走向完美生活(5)(1 / 2)

“我”不過是花瓣上一滴露珠,不過是江河中的一滴水,不過是從天而降的一片雪花。如果隻有“我”,好像什麼都是,其實什麼都不是。隻有“我們”,才能彙成江河,才能合成一種力量,才能形成一種氣候。所以,每個人都依賴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沒有他人,個體的存在幾乎毫無意義。

做人最有智慧的一條:培養“我們”意識。

有的人“我”字當頭,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隻想我如何成功、我如何得到幸福。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的幸福也是不存在的。你隻有找到讓“我”有效融入到“我們”中的方法,舍棄“小我”而成就“大我”,才找到了通往成功與幸福的路徑。

舍棄“小我”最重要的一條:不要對別人的痛苦幸災樂禍。

有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人養了一頭驢和一匹馬。馬受到偏愛而驢子則地位低下。每天驢子都馱著沉重的貨物,馬馱的分量則少得多。

有一次,驢子氣喘籲籲地請求馬的幫助:“請你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拒絕了它:“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它暗自為自己的工作輕鬆而慶幸,還經常在心裏罵蠢驢就應該多幹活。

不久,驢累死了。主人隻好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加在馬背上,這時,馬懊悔不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別人的困苦不一定隻是別人的困苦,當別人遭完罪後,下一個就可能輪到自己。

世間的壞事,都像病毒一樣,若是不加遏止,一定會不斷蔓延,決不會自行停下來。當別人染上病後,你用不著沾沾自喜,因為你根本想象不到哪一天會輪到你倒黴。

舉一個例子:

秦始皇實施暴政,為禍比病毒還要厲害。從表麵看,秦始皇的暴政,走的是“依法治國”的路子,貌似公平。例如,征發徭役時,首先征發罪人,因為他們應該贖罪。其次征發閭右及商人子,因為他們的承受力較強。當時家境殷實的人家住在村鎮的右邊,所以稱閭右。最後征發閭左,因為窮人承受力弱,盡量不要征發。這看上去是不是比較公平?

但是,當秦始皇征發所謂“罪人”時,無罪的人且慢高興,因為窮兵黷武、極端奢侈,又是建長城,又是修阿房宮,又是開發南疆,所需人力無限,而人們犯罪的速度太慢。怎麼辦呢?隻好擴大打擊範圍。比方說,三五個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那就犯了法,要抓起來服徭、兵役;路上相遇,交談數語,就可能受到誹謗朝政的指控。所以,你今天沒有犯法,難保明天不會犯法。當別人無端成為罪人時,那些“潔身自好”、隻顧自己過小康日子,善於夾起尾巴做人者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罪人”的數量終究無法滿足秦始皇的貪欲,終於有一天,開始征發“閭右”了。這時候,那些貧民也別炫耀“越窮越光榮”,終於有一天,開始征發“閭左”了。陳勝、吳廣舉行首義的那支900多人的隊伍,就由貧民組成。作為掌握國家機器的皇帝、政府官員,也別以為“病毒”不會蔓延到自己身上。最後的結果是,天下打個稀巴爛,秦始皇的子孫被殺個精光,政府官員大半被殺,天下人口死亡過半。

有人說:“一個人的不幸是一個民族的不幸。”此言堪稱至理。任何不幸都是一種病毒,防止不幸臨身的最好辦法是消除“病毒”。不明此理,看見別人的不幸,還躲在一邊幸災樂禍,這樣的人未免太愚蠢了。

成就“大我”最重要的一條:樂於助人,多行善事。

不僅“惡”可以像病毒一樣蔓延,“善”也可以通過某種奇妙的方式彼此傳遞,好比水蒸氣,漸漸升騰,最後化為甘霖,遍施人間。

真正的智者,往往已經將精神提升到將“小我”和“大我”融為一體的境界。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德蘭修女曾說:“我不是天使,不是聖人,不懂長生,不能預知未來;不能使人死而複活,不能讓你們永遠不累、不渴、不餓;不能阻擋罪惡。隻是,我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較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我隻知道——愛。愛,讓我們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