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劉邦進入秦宮後,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產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為己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做,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於他窮奢極欲。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像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您還是聽樊噲的勸告吧!”
劉邦聽了深有感觸,立即采納了樊噲的意見。接著,劉邦又傳令廢除秦朝苛法,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不僅分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擁護。
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戰勝項羽並取得天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虛懷若穀,能誠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正是個體和組織得以健康成長的重要品德。這種知錯必改的優秀品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們都應該接受善意的批評,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且往往是錯的時候比對的時候多。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險的。一般而言,人們都喜歡聽好話,而不願意聽批評意見,有些人還會錯誤地對待批評,甚至把提批評意見的人當成仇人。還需指出的是,智者隻對值得批評的人提出批評意見,而對不值得批評的人根本不會去說他,懶得冒被人仇視的風險。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和他的弟子耕柱之間的一則故事,就很值得一讀。
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非常委屈。因為在墨子的許多門生之中,耕柱被公認是最優秀的,但他卻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評,這讓他覺得很沒有麵子。
一天,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門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墨子聽後反問道:“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
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
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是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導與匡正。”
聽了墨子這番話,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從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評為恥,而是更加發奮努力,終於成為墨子的繼承人。
有時別人的批評不是對我們個人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我們做事或是對人態度的不滿,他們的批評是對我們做事的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評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存在著哪些不足和缺點,以便能逐步彌補和改掉它們,去完善自己。對於別人的批評和反駁我們應當抱之以寬容,萬不可怒顏相向。認識不到自己錯誤的人隻會使自己更加地狹隘,不虛心接受別人批評的人離成功隻會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不要覺得有失麵子,而且我們的每一次成功,都應當感謝那些曾經直麵批評的人。
忘記別人的壞處,記住別人的好處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傷心的、痛苦的甚至讓人憤怒的事情,它們或來自於朋友,或來自於家人,又或來自於同事。這些經曆讓我們有或多或少的委屈和不甘,甚至陷入深深的怨恨中不能自拔。此刻,忘記別人的壞處,記住別人的好處無疑就是處理此類事件的良方。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樂輕鬆的人。
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無法忘懷的,也不該忘懷。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穀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我會記住的。至於他打我的事,我隻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牢記別人對你的幫助,忘記別人對你的不好,這才是做人的本分。
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是多麼希望對方把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記!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如此寬厚的理解為他人開脫?但是現實中,常見有人隻記得別人的壞,忘記了別人的好。不停用別人的壞來刺激自己,折磨自己,以至於快要發瘋發狂。這樣的人注定要成為孤家寡人,他的悲傷和煩惱也是咎由自取的。